面粉增白剂*假洋博士
(2011-01-04 12:03:53)
标签:
北美麦芽糖面粉增白剂博士儿童教育杂谈 |
分类: 海岚杂说 |
面粉增白剂*假洋博士
海岚
这两件事是风马牛的关系吗?不是的,在我看来都是一回事,都是由于公众对事物的非正常期待而产生的。
记得小时候最爱吃国营食堂的戗面馒头,5分5一个一两粮票。咬一口,筋道还越嚼越甜,以至于后来生物老师讲麦芽糖的时候以嚼馒头举例,一下子就明白了。那是用普通粉做的,后来有了精粉,到底是啥意思不知道,反正更白了,也更高级了,当然也就更贵了。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为面粉的颜色不断升级加钱的过程,我们迷失了方向。
估计现在生物老师再讲麦芽糖举嚼馒头的例子的时候就得费两句话了:麦芽糖是什么呢,就是你吃那种很少有添加剂做成的馒头在嘴里不断地咀嚼慢慢吃到的甜味就是麦芽糖产生的。那什么样的馒头是很少有添加剂的呢?首先,面粉在有麦子加工到面粉的过程没加了太多的增白剂。。。好累!
记得有个制造奢侈品的法国企业的管理者说中国的企业只是在挣钱而不是在做品牌。当消费者期待什么的时候就为这个产品的出现提供了前提,如果我们的期待失去思考,形势就如同电影散场,大家相拥着毫无办法地亦步亦趋。所以回过头来反思,如果我们挑选面粉的时候,更关注一下产地品牌而不是颜色,那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同样道理,中国人对博士,尤其洋博士的焦灼渴求也超乎了一种理性科学的判断。在这样前提条件下产生一些假洋博士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挖出一个甚至一串的“同校”假博士对我们的社会进步没什么太大意义。因为我们没有从这件事里得到反思,没有因此改变什么。
首先,不要说整个社会,就是学术界文化界的基本诚信体系没有因此有什么进步。这个太那个了我就不讨论了。
而公众对学历还是依然有种非正常期待。恨不得打扫卫生也设个专业来个博士才更能安抚人心。不管什么事,只要有博士出现似乎就令人信服敬佩了,难怪有人为了博士光环走偏了。表现在招聘上对学历的要求还是一如既往的越高越好。
而在北美,有一个词叫“over qualified”就是在用人单位在筛选候选人的过程中,如果你的文凭超过这份工作的要求,用人单位就不会雇佣你,就会对你说这个词。这和不合格不被录用是一个结果。雇主对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不是没有要求,而是有一个要和工作相符的要求,要合体,绝不是越高越好。
在加拿大的时候我所从事的教育行业,工作是和学历挂钩的,但这个学历一定是对口的专业,工资分两个列表走,有点像国内的一个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系列和一个没有职称的系列。比如我的工作要求的专业是早期儿童教育专业,但如果你不是,即使你是心理学的博士,你的工资也只能走那个非专业的列表,就是说如果你是心理学博士,你非要做这行,那你的工资都没有一个专业对口的本科生工资高,而且永远赶不上,因为两个工资系列永远是平行而且和工作年限成正比的。我遇到的和儿童教育专业相关的博士都有过和孩子们一起的经验,而不是一直通天踩着书本读出来的“纯”博士。我刚到加拿大还按照中国人的逻辑拿个本科学历去读儿童研究硕士。一门课开课的时候的简短介绍我就发现原来人家都是有了工作才来继续“骂死他”的(master谐音),我一点北美工作经验都没有就和人家一起“骂死他”真的很另类。如此相对比,我们的越高越好真的是一种浪费,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对个体青春生命的浪费。
现在我生活在华盛顿这里,总能收到国内各个省市海外招聘人才的信息,从这些省市的海外挖人的信息里我就能从另一个角度对招人的地区的真正的开放程度偷窥出点东西。比如有的地方本来不是什么大学科研机构却条条要博士,而且对相关工作经验没有什么要求,看来该地区领导们要么视野不够宽广,要么没真的把出国挖人当回事儿。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南方不大的城市的挖人广告,对什么样的学历有什么相对应的北美工作经验都有详细客观的要求,我就知道这一定是个务实出成绩的地方,每次有朋友要当海龟,我都严重推荐这个不是大城市的地方。
增白剂要被禁了,是公众对面粉的取向不再以“白”否为标准而是更看重其中的健康质量因素引发的。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对教育有一个理性的要求,不再一味攀“高”那也是人才的幸事国家的幸事,当然啦,孩子们可能也不那么累了,那也应该是孩子的幸事家长的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