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月19日策略: 几点因素制约行情,短线扔可操作

(2016-09-18 19:00:29)
标签:

杂谈

​          连续几个交易日都在下跌,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又是一次感到恐惧的时刻,是的,对于被3次股灾以及偶尔突发暴跌所支配的恐惧后遗症是有的。对未来的不确定造成了市场这样的心理。这都是很正常的反应。不过我们在恐惧的同时,需要冷静的去做分析,去想清楚当前的行情到底是什么样子,以此来指导我们接下来应该如何操作。

        ​  对于市场是否大跌或者连续大跌,我们之前也讲的比较多了。不过我认为需要再次去讲一下关于是否有再次股灾的可能:我们可能会用几个维度来分析他的可能性:

         1:首先,我们经历了3此大的股灾,在空间上从5178-2638下跌了50%的空间。从涨幅来看:相对1849上涨了42%。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上一次牛市的情况。08年相对6124与1664相对下跌70%,涨幅相对998上涨60%。两者对比来看,涨幅小于上一次牛市,而跌幅也小于上一次熊市。所以在空间上我认为是已经很合理了。

         2:其次时间上,07年牛市上涨了2年半,而下跌了刚好一年,去年6月的下跌到现在已经15个月了所以基本满足下跌的要求。

         3:速度:从去年6月到今年2月,3次股灾断崖式下跌,我们可以发现,股灾1.0下跌了17个交易日,速度并不快,下跌了1800点,股灾2.0,7个交易日下跌了1100点,速度非常快而股灾3.0下跌了1046点。这三次股灾的速度是中间最高,而两边较低,并且速度是逐步慢下来的。而从股灾3.0之后到现在已经过去了8个月。在这八个月中,基本都是处于小幅的震荡状态。并且是越来越慢。这基本符合我们之前讲的,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由低潮到高潮,再由高潮向低潮的的转折。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所以,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基本就是下跌周期中最慢的阶段。记住,趋势是逐步渐进式的转变。

         所以由上面的几点的推论,我并不认为会有继续的大幅连续的下跌。所以所谓的股灾4.0是难以想象的。他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那么是什么因素引发了现在这样的横而不涨的行情呢?

        对于当前的市场,有这样几个因素影响了行情无法大幅向上:

      1:对于市场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交量。一个市场如果没有交易,在冷淡的情况下怎么会有火爆的场面。从股灾以来,成交量逐步的缩量到股灾3.0之后的平量,最近大半年以来均没有大的起伏。尤其是今年6月以来,成交量更加萎靡,下跌无量,上涨也无量。这样的行情说明的是:场外资金的观望,市场缺乏信心的表现。仅仅靠场内资金,是难以走的更远的。

9月19日策略: <wbr>几点因素制约行情,短线扔可操作

​          2:从均线上来看:大盘突入年线位置,对于这个位置有2种走势:其一是继续向上,走对称。其二是走继续调整再向上,不过调整不会是大幅调整。这里有2点是需要考虑的:一是大盘到达3147的位置已经算是反弹的新高了,而相对于深成指创业板等小盘指数,是大幅领先。两者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二:创业板等指数在大盘调整的时候,并未拉近距离,所以在此情况下大盘独自上行的概率进一步降低。另外一方面:从6月以来的上升,如果按小浪型来看:到8月也已经完成了五浪的上升,MACD方面在大盘创新高之后也出现了背离高点。所以不管是均线也好,还是小波段浪型,还是MACD都需要去调整指标。

        就是因为上面所述的条件制约,造成了大盘如今这样的走势,不过,其实这并不是我们悲观的理由,反而接下来会更为乐观。长时间的调整反复的拉锯,实际上是一种蓄势。从筹码的角度来说:长期小幅波动以及缩量,表明的是筹码没有人愿意卖出,市场达到了一个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类似最近一周这样的情况,才会有人恐慌卖出。主力才能拿到更为廉价的筹码。

        接下来,下半年资金面开始缓和起来,调整的时间足够久,洗盘足够彻底,这完事具备,只等市场放量,一波中级行情,是今年我们最为期待的,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理性,客观,坚韧才能走到最后,你是否坚持?

        对于当前的行情,我不认为接下来会继续大幅下跌,在操作上,小盘依然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短线仍然可以去操作。机会是结构性的。不过快进快出是必须的。另外,由于指数是小幅震荡运行,千万不要追高买入。仓位控制在半仓附近即可。

个人观点仅供参注意风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