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会旧址”的宗族秘辛

标签:
林氏祖祠农民运动宗族势力乌红旗争斗农会 |
分类: 发现城市之美 |
图文/泉影
东河流经陆城逶迤南去,在河西岸有个叫六驿的村落,在古代据说是个驿站,在此聚居的人口自然比他乡要多。六驿之所以出名,因为这里有座林氏宗祠,在大革命时期,曾是陆丰总农会所在,当年海陆丰人口不到三十万,陆丰总农会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发展会员三万五千多人,用“一呼天下应”来形容那次革命的洪流一点也不为过。一个晴朗的午后,我探访了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驿旧村落早已淹没在城市的扩张中,穿大街过小巷,在城中村打听了几个人,都不知附近有“总农会旧址”,最后我问附近可有祠堂,马上有路人指着巷里深处,说就在前面。走出这条叫六板桥巷的小胡同,前面果然是块旷地。在海陆丰,有旷地的地方一般就有祠堂,林氏祖祠就在其中。这是一座两进院落四合院式的祠堂,座北朝南被密集的楼房包围着。房子看上去有些年头了,但保护得相当完好,这得归功于它红色遗迹的身份。院落与其它族姓的宗祠并无不同,内堂正中供着祖先牌位,上有一匾大书“木本水源”,此话出自《左传》“水木之有本原”,形容树的根本、水的源头,告诫子孙不要忘本。祠堂里的“拜厅”是木雕最集中、最精华的地方,梁架中的木雕饰物,以人物、走兽、花鸟相组合,精雕细刻,并以彩漆加以美化,房梁是不雕刻的,但也以漆画纹样装饰,与雕刻构件相互衬托,显得更加生动。
海陆丰人宗族观念极强,祭拜祖宗是年节的重要内容,每逢节日拜神也必拜祖宗。有了祠堂公厅,就有个祭拜的地方,这就将族众牢固地纽结在同一祖宗的牌位之下,形成一个严密的血缘组织。直到今天,海陆丰人与海外同胞叙关系时,同族人常说,彼此原先是“同拜阿公的”。实际上也就是指族众间的血缘关系。
海陆丰是广东唯一一个革命老区,也是全国第一个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最早开展土地革命的地方,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其实与当地族人的团结是分不开的。实际上,在这个苏维埃政权里,重要会议几乎都是在当地宗族的祖祠里召开。1922年10月,彭湃派林甦、余创之先后前往陆丰发动农民组织农会。次年4月,彭湃来到陆丰推动农民运动,就选择在陆城旧墟六驿的林氏祖祠,建立了陆丰县农会筹备会,彭湃任筹备会会长。继而深入城内的马街头、仙桥头和附城农村向农民宣讲革命,很快获得农民信任。6月23日,在彭湃主持下,陆丰农民代表大会在林氏祖祠召开,大会通过了彭湃起草的农会章程,选举出县总农会执委九人,彭湃兼任总农会会长。下设宣传、教育、仲裁、交际、农业、调查、财政、文牍、卫生、庶务等10个部。彭湃亲自为大会制定纲领、设计总农会会旗和颁布农会证章。陆丰总农会成立时,会员达三万五千多人,是继海丰总农会之后成立的又一个县级农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第二个县级农会。
最早的农民运动为什么会选择在海陆丰落地生根?应该说,与当地的社会土壤和宗族观念关系很大。家族政治是中国相沿成习的历史传统,中国先民极早进入农耕文明,聚族为村,固守家园,氏族村落于是便成了农耕社会的基本单元,同姓的族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情感为基础、以族长的权威为法则。鸦片战争以后,家国均衡的结构瓦解了,皇朝帝国随之崩溃。继之而起的中华民国虽倡导“主权在民”的立国原则,却无力整合国家,中国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现实。在宗族观念极强的海陆丰,政府的管治能力被相对弱化,这里于是成为催生农民革命的温床。
清末民初,海陆丰地区乌红旗争斗不休,多由邻村或不同宗族之间,因田地、水利、山林、风水等利益纠纷引发大规模械斗,多次造成严重的人命惨案。历代相因,积成宿仇。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彭湃创立农会,才有所缓解。当年彭湃为了彻底解决乌红旗争斗,特意将农会旗帜设计成一半乌色,一半红色缝合而成,借以象征乌红旗大团结。不过后来农会失败,“乌红旗”还是时不时出来闹闹,直至新中国成立,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