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汕尾之美 • 跋
(2014-11-07 08:04:59)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发现城市之美 |
2013年盛夏,我们踏上了发现汕尾之美的旅程,去膜拜“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老先生的故乡。这是一个烈日与骤雨交替的夏天,从海丰到汕尾,从陆丰到陆河,我们走过崎岖小路,流连于寻常巷陌,足迹遍及田间和滩涂。这是一个有着深厚民俗积淀的地方。
海陆丰是中国少数完整保留古戏生态的遗存区之一,它是中国传统戏剧衍变进程的活化石,堪称古代戏剧的活态博物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地域发展的一大特色。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中国一样,以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创造出如此多的饮食文明。依靠大海的馈赠,海陆丰沿海先民留下自己独特的“卤来卤去”的卤海鲜;源于西北部客家山区的擂茶文化,是海陆丰人待人接物、和睦邻里、喜庆聚会、增进感情的“营养餐”,一个互相仇视、人人自危的地方,是决不可能存在喝擂茶的土壤,这一鲜明的地方习俗,也是汕尾民俗文化的宝贵资源。
古祠堂的鲜明色彩、英歌舞的奇特造型、正字戏的古老唱腔、客家擂茶的独特口味,无不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无尽的回味。民俗学家钟敬文说:“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不同的人群,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民间风俗,这些未经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俗形态,正是非物质文化的代名词——“原生态”文化,它实际上是一个大众文化的符号,它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或者抛弃。在我们看来,正是因为其质朴自然,而显得清新、真实。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先民智慧的精华。
海陆丰人非常好客,他们并非传说中的“雷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同海陆丰的传统文化一样,处处显现着稚拙粗犷、淳朴善良的原生态味道。在一年多的采访中,我们接触了大量海陆丰人,先辈耿直刚毅的性格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海陆丰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大义凛然,一身正气。留下为天下苍生,奋不顾身的悲壮典型。明末的黄守谦抗清,面对举家二百余口被清廷斩尽杀绝,依然是仰天长笑,从容赴死。“不肯降清侍鞑虏,甘将华院变尸山,若非黄府全家难,那有义旗红蔽天。”这首诗,是海陆丰人民对宁死不屈、坚志守节的民族义烈的赞颂和怀念。近代的陈炯明、彭湃,为弘扬天地正气走完了不朽的一生。在我们刚完成第一轮采访任务时,百年不遇的超强台风“天兔”突袭了汕尾,旅外的海陆丰人捐款不含糊,在短短一周里,仅陆丰乡贤就募集善款五千多万元。我们深刻理解了“天上雷公,天下海陆丰” 这句名谚的深层意思,它正是海陆丰人肝胆相照,携手共进的写照。
2014年春节,是采集海陆丰民俗素材的“黄金周”,浓浓的亲情盛满每一个海陆丰的家庭。这种团聚,不仅是家人们从外地赶回来,还包括迎请另一个世界的祖灵。为祖先放上碗筷,招呼他们享用这丰盛的家宴,顺带向他们祈祷,保佑一家老小身体健康,事事顺利。海陆丰人的这个传统,告诉他们仁义是做人的根本,礼节是处世的规矩。而仁义与礼节的根子,就在他们念兹在兹的家庭。除夕与春节,就是家庭的信仰节。这是一年一度的身体与心灵的回归。世世代代的海陆丰人,就是这样重视他们的年节,他们还是和千百年前的祖先一样,千辛万苦地回家过年,重回他们的精神原点,重回他们的生存深处。
在一年多的采访中,有许多帮助过我们的人,有帮我们带路的,有提供资料的,有的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报以会心的微笑……这些,都深烙在每一位采编人员的心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留下姓名,正是这样的友善与淳朴,为海陆丰增添了一抹永不褪色的动人色彩。
感谢中共汕尾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和指导。感谢中共汕尾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张炜超同志,在百忙中为我们联系接待单位。感谢汕尾市财政局钟雪欢副局长和汕尾市城区国家税务局叶绿洲同志,无私提供了高素质的摄影作品。感谢明慧居士对采访所提供的帮助,我们为你“予乐为慈”的助人精神所感动。感谢汕尾市民网蔡小辉先生和海丰县广播电视台施剑峰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民俗文献资料。感谢陆丰市委宣传部黄贤嘉副部长、陆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许益主席,为书作提供了陆丰非遗的历史图片。感谢陆丰市公安局陈锴同志、顺景茶庄陈景钗先生,亲自带路深入乡村,走街串巷探访古民居。感谢陆河县文化局彭武姜同志、螺溪文化站叶光闪同志、东坑镇叶胜韬副镇长、陆河中学马文卿老师,是你们的热情化解了在山区采访的那个寒冬。
2015年4月,《发现汕尾之美》终于脱稿付梓,经历了一路的艰辛与收获,惊喜与感动,如今成书,一年多的辛劳和感激终究凝聚成一本沉甸甸的书。在采访与撰写过程中,我们深为海陆丰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所震撼,这是海陆丰人世世代代共同创造的财富!每个眷恋故土的人都想更多了解自己生长的地方,海陆丰的每一寸山水,每一个典故、每一种风俗、每一碗美食……都是历久弥香的陈年美酒。但愿这本《发现汕尾之美》能带给每一个海陆丰人,或每一位热爱海陆丰传统文化的读者精神上的满足与慰藉。作品中涉及到的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是我们参考大量文献资料改编而成。因无法联系到原作者,恳请谅解并致以感谢!由于时间仓促,作品有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