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泉影
泉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701
  • 关注人气:3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社的祠堂

(2014-10-27 12:08:43)
标签:

博社村

禁毒

蔡氏宗祠

源远堂

制毒村

分类: 发现城市之美

图文/泉影

 

博社的祠堂

 

农历正月十六,“雷霆扫毒”之后一个半月,我去了博社。村里正好在唱社戏,这是数百年不变的习俗。虽是午休时分,大喇叭却轰着震耳的戏曲,临时搭建的戏台前摆满了长凳,凳腿上工整地写明它所属的祠堂名号。观众只有稀稀落落十几个,旷町旁是售卖各式小吃的摊贩,孩子们绕着戏台追逐打闹。几张破旧的长桌旁,几位长者在慢悠悠地准备笔墨,他们都是博社村的“老人帮”,村民称负责人叫“总理”。他们有人负责收钱,有人负责记账。村里请戏班需要按人头收钱,不论男女老少,每人十五元。一位老人告诉我,这点钱当然不够,不过不要紧,有钱人会额外多赞助,动辄十万元也是常有的事。

博社的祠堂

 

博社的祠堂社戏从正月十二唱到十九。如果遇到三年一度的“上灯节”更热闹。生男孩或新婚的男人都要去祠堂报告,然后制作各式灯笼去祠堂上灯,庆祝添丁和成人。这一天还有件大事——每隔三年新当选的“总理”要在上灯节这天正式上任。戏台正对面,一个用铁皮搭建的简易棚里,供奉着始祖的牌位和几尊神像,因为烟熏火燎已经变得黢黑。历年的祭祀是在祖祠里进行的,但今年祖祠正在翻修,只好在旁边搭了这棚子临时过渡,没想到工程拖了两年多还没有完工。戏台正对着祠堂,戏是“唱给老爷听的”。

表面的热闹暂时掩盖了村庄的尴尬。在村子另一头,废弃的小学校里,从全市抽调来的几十个警察已经安营扎寨,虽然缉毒大行动已经结束,但留下的扫尾工作依然繁重。拜访博社村的经历,于我而言是非常沮丧的。扫毒正在风头火势,每个村民都保持着高度警惕性,看着我手里的大口径镜头,不管说什么,对方的回答总是一句话——不知道。

如果算上那些年久失修的老祠堂,博社村大概有四十座祠堂,这些祠堂代表着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它们集中在一起,整齐排列,密密麻麻,与村民们的居住区分开来,一式的明清古民居风格。从远处看,一片灰蒙蒙的明清老屋之中,点缀其中的绿色琉璃瓦房顶格外显眼,那就是翻修后的新祠堂。尤其最近三四年,村里翻修祠堂的工程一直没有停止过,即便是逢年过节,工程也没有断。带路的老人说,这些年博社就是败在修了太多祠堂。

博社的祠堂祠堂的两扇大门各画了一文一武两个门神,正门上方是四个鎏金大字——蔡氏家祠。正门两侧的影壁上,是大理石雕刻的狮子和大象,门楼的梁上则是五颜六色的数百个小神像,也是大理石雕刻而成,涂着鲜艳的颜色,形态各异。这座供奉博社村创始祖先蔡登瀛的祠堂,名为源远堂,是博社村的总祠堂。据载,博社村起源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登瀛公从福建莆田县迁至博社。蔡登瀛的祖父是当朝四品官,父亲是六品官,因为自家外甥犯事,怕被牵连,遂举家迁来。登瀛生四子,从大到小分为孟、仲、叔、季四个房头。其中,三房很早就迁走了,村里现在只剩下大房、二房和四房。这三个房头发展极不均衡,博社村登记在册的人口约1.4万,其中大房有近万人,二房三千多人,四房只有一千多人。毫无疑问,大房是村里的主力军。若仅以此划分,倒也简单。复杂的是,在此后八百多年的历代繁衍中,大房又分化出二十多个小房头,几乎每个小房头都为自己的祖先修建了祠堂。

博社的祠堂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小房头中,以明末清初年间分化出来的九厝和糖间为最大分支——他们起初都是一个地名,比如九厝,就是指当年有九兄弟聚居的地方;而糖间,则是当年博社的主力产业制糖业的聚集地。康乾盛世年间,博社村外的北洋溪直通甲子港,往来贩糖的船只络绎不绝,相当繁华。后来,九厝下面又以大深和大荣两个家族人最多,即今天博社人常说的深祖和荣祖,各有三千多人。因此,博社错综复杂的宗族谱系中,大房之下的深祖、荣祖、糖间这三个房头才是真正的主力军,只有二房能够勉强与之抗衡。

历史上,源远堂经历了几次大修。第一次是明初,蔡登瀛的四世孙蔡开浓和蔡开创组织扩建源远堂,先建后厅三间,一拜亭配两廊,接着建官厅,最后建门楼,属土石木瓦结构,三进两天井式,三山门,门楼配有一对大石鼓。明朝万历八年(1580),科举进士、任河北省饶阳县正堂的蔡春迈,回乡时组织族人修复源远堂。到了清乾隆年间,族正蔡萃嘉又组织族众改建过一次源远堂。

最近这次翻修始于两年前,耗资上千万元。除了按人头每人均摊一百元之外,其余全靠村里的实力人家捐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已经被逮捕的村支书蔡东家,他捐了五十万元,“当然没人敢比他捐钱更多”。整个工程由蔡东家主持,集资款干脆就存在蔡东家的个人账户上,因为案发后冻结而欠工程队很多钱。不过,这都不是博社人关心的,真正牵动大家心弦的是——源远堂修好了,甚至堂前的水塘也按照风水先生的布置完工了,可何时请祖宗们重新入祠,却成了难题。因为最初开工的日子,就是风水先生按蔡东家的生辰八字定的,现在他出事,该由谁来主持?这是一个棘手难题。

博社的祠堂出走的三房去了哪里?相传当年始祖登瀛公死后,四个儿子找风水先生给他选择墓地,主持修墓的就是老三。事后,风水先生嘱咐老三,说墓地周围地形像一艘飘风船,将来他的子孙最好离开博社。老三遵命,让他的大儿子蔡英敏用一根绳子背着一口锅出走了,这是风水先生的指示,说什么时候绳子被铁锅磨断,他就可以停下来定居。结果,一直走到百里之外的夏灶,绳子才断掉,自此,在夏灶扎根繁衍。现在,夏灶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包含十几个自然村,都是三房繁衍下来的蔡氏后代,有七八万人,甚至比博社还要大好几倍。不过,听说夏灶的很多老人拒绝承认他们的祖先来自博社。有关这两个村庄的历史渊源,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从内部运作上看,博社都算得上是一个封闭的、庞大的、古老的超级村庄。它远离都市与现代法治文明,村中除了两条主干道,其余全是蜘蛛网般的小巷子,一万多人紧密地聚居在一起。种种传说,构成了一种稳固的内部文化,支撑着这里的宗族运转。博社为什么成为制毒村?这与它深厚的宗族传统有何关联?值得我们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