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大塘“穿越”民国街

(2014-10-19 22:38:19)
标签:

大塘卢氏

大塘民国街

卢文仪

陆丰大塘村

骑楼

分类: 发现城市之美

图文/泉影

 

我在大塘“穿越”民国街时光的流逝在这里似乎停顿下来,变得浓稠而近乎凝固。一排排红砖白墙、风格独特的建筑静静地矗立着,墙体旧得泛白,无法掩饰地显出苍老来,似乎默默地承受着滚滚商业洪流所带来的无情冲击与遗弃。但建筑本身的大气与恢宏,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景象,正如大家闺秀一样,纵使家道风光不再,骨子里那份清高、矜持与风韵依旧——这就是听闻已久的大塘民国街。

与横店的民国“布景”不同,大塘的民国街,是真材实料的民国遗存。大塘村是出名的古村落,独具特色的卢氏古建筑成群排列,气派非凡。民国街就隐匿其中,如果没有热心的文青村民卢再紧带路,外人难以找到这尘封的风景。民国街又叫大塘墟,由两段两排相向的风雨骑楼组成,骑楼石柱上有各式各样花鸟鱼兽的浮雕。中间是由石条铺成的街道,十来米宽。记得六十年代有部电影《72家房客》,说的是民国时,广州西关的穷苦房客与收租婆斗争的故事,周星驰大片《功夫》的背景即取材于此。大塘墟的民国老屋也有72间,不过是商铺而非客房,然后漫步街头,恍如穿越到了《功夫》中的世界。商铺有双向门面,铺面分隔前铺后铺,铺内用木板隔成两层,形成了商住两用的复式建筑。这种建筑既坚固又不失高雅,墙壁和梁上的雕塑栩栩如生,走廊水泥柱图案经历近百年而无损。虽然经历特殊历史时期的冲击,原始纹饰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但那个别遗存的百叶窗棂、花瓶浮雕等,仍不失意犹未尽的复古气息。你打扰或者不打扰它,它都在那里,刻在在民国街上,不离不弃。

我在大塘“穿越”民国街有一种观点认为,骑楼建筑最早见于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洋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中西合璧”。但第二种说法则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干指上面,栏指房屋,在史前时代,岭南的原始建筑经历了洞穴、半地穴到完全地面式的发展过程。岭南汉墓出土遗物干栏,据考证是上屋住人,下面容纳家畜和杂物。这种干栏,特点是干爽、通风、避暑、防潮,适合岭南的亚热带气候和地理环境。

大塘墟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她犹存的建筑人文,还有专属于她的前尘往事。这样的民国街,是当年的商业街。相传清道光初年,小集市已在这里萌芽,当时大塘村有几间简陋摊点,至光绪初年逐渐扩至二十来间小商铺,成为当时货物的集散地,算是当地的商贸中心。民国初年,爱国华侨卢文仪自马来西亚回国探亲期间,亲睹家乡落后的经济状况,心有不甘,于是有了改变家乡面貌的雄心大志。他先是投资建造卢氏支房宗祠“继述堂”,后又斥巨资模仿西洋骑楼建造了大塘墟,历时整整五年。大塘墟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当地贸易市场的局面,因此盛极一时,而风生水起的贸易也使得卢氏家族声名远播。

我在大塘“穿越”民国街如今的大塘墟,依然住着不少本地居民,空闲时便在村里旷町或街口打牌唠嗑。虽然经历时代洪流后的大塘墟已然不再是商贸中心,但也存在一些基本生活需求的买卖。街上来往的人,谈笑风生,用闲适来形容他们的生活一点也不为过。从他们的眼里,既流露出对民国街的自豪,也表达了对大塘未来的期望。谁人踏上这民国街,不是赞叹就是流连,可如此真实的她却被生生冷落在一个远离市区的村野之地。她足以吸引民国爱好者来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也足以吸引名导来拍一场风华绝代的民国戏剧。如何阻止城镇化对她无情的吞噬?如何让它不再成为笈笈的危楼?这样一条有着沉甸甸历史的街道如果拆除,将会是多大的遗憾?会伤及多少人的感情?

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一切物事都在不断地变化与更叠,古与今、新与旧,物质与精神、喧哗与孤独,总是在相互交织、碰撞甚至对峙中进化或演变,在汹涌的物欲背后,总有那么些角落,隐匿着灼灼的光辉与精神的坚守,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珍贵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