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一本杂志

(2012-08-19 00:49:31)
标签:

读书

分类: 读书
推荐一本杂志
   《华夏地理》的前身是云南的《茶花》杂志,2001年2月更名《华夏人文地理》。当时正热衷于摄影和户外的我非常喜欢这个刊物,记得那时是双月刊,图片故事为主,非常生动,不仅印刷和设计都比其它地理杂志好,广告也少。这个刊物涉及地理、生物、科技、考古等各方面内容,从多种角度深度报道不同主题,撰稿人很多是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可读性强。不过广告少对一本市场化的期刊并非好事,说明刊物的商业化不够,生存存在危机。杂志投靠到时尚集团之后,转成月刊,商业味更浓,内容也更加丰富,但客观说,杂志制作的精致程度比以前有所降低。

  2006年6月起,《华夏人文地理》正式更名为《华夏地理》。同时启用新的名称和商标。2007年7月开始,《华夏地理》杂志与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建立了正式的版权合作关系。今天的《华夏地理》已经完全感受不到最初《华夏人文地理》的气质了,它是《美国国家地理》在中国大陆落地的一种渠道,杂志的内容也是《美国国家地理》热门文章加中国本地文章。
  为什么要推荐这本杂志呢?因为这本刊物对环境问题的充分关注。《华夏地理》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但你从每篇文章中都能感受到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尤其是那些外国科学家写的科普文章。比如2007年12月号有关信天翁的文章,不仅介绍了这种独特鸟类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对它们生存环境的关注,对该种群日益减少的担忧。而2007年10月号小乔尔•K•伯恩《生物燃料》一文让我们了解到在中国某些地区,积极推广的乙醇汽油,在制造过程中碳排放状况并不容乐观。这些文章让我们反思人类的所作所为,很多自以为环保的举动,对环境的破坏其实一点也不小。
  有人认为《美国国家地理》的特点仅仅在于那些精彩的照片,其实不然。我觉得那些翻译自《美国国家地理》的文章水平还是高于中国作者写的文章。相信那些撰稿的老外都是非常专业的科学工作者,但他们文章的内容确实通俗易懂,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困难,能够增长很多自己从未涉猎过的知识。
  在这本杂志中,中国部分最精彩的内容我认为是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比如2007年6月刊出的《中国魔术:瞬间造城运动》、《中国制造》两篇文章。较为深刻的表达了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惜这些关于中国的精彩文章也不完全是中国人所编写。
  科普文章加社会文化的描述,固化了《华夏地理》的人文风格。在其它地理类刊物越来越像旅游杂志的时候,《华夏地理》的可读性就被凸显出来。阅读这本杂志的心态不应该和阅读旅游杂志相同,旅游杂志重在猎奇,重在旅游攻略,而这本杂志在阅读中重在体会和思考。在精美绝伦的图片和内容丰富的文章面前,这种思考一点也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愉悦和享受。不过也不要忘记,这本杂志的有些内容,确实是沉重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钱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