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声色犬马 |
“回味”是一件最值得开心的事情。重新品尝某种味道,在生命中更显独特。只因人对“吃”天生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不仅因为“吃”是人生存之本,更多时候还因为“吃”承载着人情感世界中某一个重要的部分。
很多老广州都知道,“鸡仔饼”又称“小凤饼”,据闻它是由位于海珠区南华中路,漱珠桥畔,广州老字号茶楼中,开业最早、时间最长的酒楼——成珠楼,其主人伍紫垣的婢女小凤始创而得名的。
有记载说在清朝咸丰五年初秋的某日,主人伍紫垣接待客人,恰巧主厨不在,便叫小凤做一款广东点心给客人吃,而家里一时亦无什么原料,小凤便到成珠楼把常储的惠州梅菜连同五仁饼馅(当时正值月饼季节)搓烂,加上用糖腌过的肥猪肉,再添上精盐、香料等拌和,用饼皮包裹,捏成丸形,再稍为压扁,放入炉用慢火烤烘至脆,然后取出来待客。客人品尝后深觉甘、香、酥、脆、化,咸中带甜,肥而不腻,风味独特,大加赞赏,便问此饼为何饼。由于此饼是小凤巧制,主人伍紫垣便随口说是“小凤饼”。后来成珠楼的师傅参照小凤的制作方法,不断改进、提高和定型,成为如今众所周知的鸡仔饼。
从外形上看“鸡仔饼”头低尾高,很像国画大师齐白石笔下俯首觅食的小鸡。而人们通常会美称“鸡”为“凤”,同时它的商标是以“小鸡”为标记,而在广州人口中“小鸡”俗称为“鸡仔”,固久而久之,此“小凤饼”大多数人习惯称为了“鸡仔饼”。
伴随着成珠楼的拆迁以及莲香楼“鸡仔饼”在社会上的日益认同,在老主家逐渐消失于历史的烟尘后,“鸡仔饼”在莲香楼里也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个美好归宿。
如果我是一块“鸡仔饼”,我会套用一句歌词说,“我很丑,但我很香糯”。“鸡仔饼”的样子确实不怎么好看,不细细辨认,甚至连它“鸡仔”的轮廓也看不出。它也不是什么矜贵的食品。但是作为广州一种传统的点心,它金黄油亮,香软“焉韧”,浓香酥脆,咸甜适口。薄一点的“鸡仔饼”会更加香脆,但品尝起来,相对于“肥嘟嘟”的“鸡仔饼”则失却了一些“焉韧”的滋味。
“鸡仔饼”的最大特点是耐人寻味。咬下第一口,浓烈的香味好似缺堤的洪水一样奔涌而出。再咬上几口,藏在陷里的肉香、芝麻香、瓜子仁香、榄仁香……复合交融在一起,一并喷射四溅,实在是浓得化不开。慢慢再继续咀嚼下去,你才逐渐于这复合的香味中分辨出南乳的鲜香,蒜蓉的辛香,肥肉的甘香,芝麻的油香……。它就是这样有深度,越嚼越好味,越嚼越有感觉,直引得你停不下口。吃完后,在你的牙缝间、舌头下、嘴角边还隐藏着其美味的余香,不断撩动你的味觉,香味久久地萦绕不散。
怀旧能够使人成熟。“鸡仔饼”身上记载着许多辈人儿时的欢乐。随着慢慢长大,也许这种儿时小吃你已很少品尝。但无论在多大年纪的时候,当你重新拿起那块“鸡仔饼”,心底总会获得一份感情的回归。有着浓烈独特香味的“鸡仔饼”在某些阶段里为你见证着生命的许多快乐时光,储存着那些与你一起分享过生活的人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