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Kissing the Fire——梁遇春《吻火》赏析(高2013级5班  陈科宇)

(2011-12-28 09:34:05)
标签:

鏁欒偛

分类: 读写1+1

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赏析这篇文章。

第一是从语言特点方面。众所周知,这是一篇悼文,但与其他悼文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如1931年凌叔华在《晨报·学园》发表了深切悼念徐志摩的《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有这样的文字:“我就不信,志摩,像你这样一个人肯在这时候撇下我们走了的。凭空飞落下来解脱得这般轻灵,直像一朵红山棉辞了枝柯,在这死的各色方法中也许你会选择这一个,可是,不该是这时候!莫非你在云端里真的遇到了上帝,那个我们不肯承认他是万能主宰的慈善光棍,他要拉你回去,你却因为不忍甩下我们这群等待屠宰的羔羊,凡心一动,像久米仙人那样跌落下来了?我猜对了吧,志摩?……你真的不回来了吗?凌叔华的文章表达的是对好友逝去的锥心的痛和惋惜,感情起伏大且激烈,而本文则显得较平淡,就像在叙述一件再平常不过的故事一样,侧重于徐志摩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可我认为正因为这样,才让我们感受到真挚的感情,达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第二就是从细节描写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写人首选的是就是眼睛:“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银灰色的眸子。”这点我们组的同学也提过,这个世界应是个灰色的世界。按常理来讲,中国人的眸子不应该是银灰色的,而作者的肯定到立即否定,可以说这是作者的幻觉,但也是最真实的感觉,感觉徐志摩正慵懒的看着这个世界,如银灰色一样迷茫又带着幻想。而为什么说眸子而不直接说眼睛呢?正所谓“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是汉语中对眼睛的生动表达,与下文惊奇的眼神想对应。还有一幕,志摩向人借火点燃纸烟,浪漫地带出一句“kissing the fire”,我认为这代表了他一种对人生的态度:热情地对待生活,歌唱人生的精彩,一种面对人生的豁达洋溢在字里行间。作者又提到“他的眼睛又有点像希腊雕像那两片光滑的,仿佛含有无穷情调的眼睛。而据查证,希腊雕像是无眼仁的,(如图:http://pic.sogou.com/d?query=ϣ�����&mood=0&st=255&picformat=0&mode=255&di=0&p=40230500&dp=1&did=6)一个无眼仁的眼睛怎么能传递丰富的感情呢?我想这大概是为了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个个徐志摩,这样才会有前文提到的无穷的情调

文章写到这里,以一句:“这一回在半空中他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突然作结,为逝者画上了浪漫且绚丽的结局,我想徐志摩会喜欢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