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高尔夫
(2012-01-07 15:27:36)
标签:
高尔夫 |
分类: 享受生活 |
想想第一次接触高球,应该还是90年的时候,在十三陵球场。首杆是一号木开,方向直奔球道中央,180米的样子,线路良好,把带我去的朋友吓到——好一神童呢。第二杆开始原形毕露,再也打不到球了,最后似乎是陪人走完了9个洞,完成的高球处女行。在年轻的岁月中,实在不能理解高球这项运动,似乎只是为了在阳光下多走路,而为自己找的一个藉口。
一转眼到了96年,想选项新的器械运动,时间推移,对高球就有了不同理解。那是在网球与高球中进行的选择,都是要重新开始,选哪项呢?网球似乎只能再打10年,年过40的女性,似乎没有几个再能驰骋网球场了。高球成为当时更好的选择,球场之上,年过60的也不乏见,慢慢打就是了。于是到日本选择了第一套球具。
曾有人说,女士打球,姿势优美,行头靓丽,其他的差不多就行了。第一套球具正是照此标准办理:玫瑰红球包、玫瑰红手套、玫瑰红杆套,配上金色杆身,蓝色木杆头,虽然毫不会打,看着球具,自己都愿意得瑟一下。
做运动多年,找教练指导是习惯,97年的第一位教练是在海体教球的韩国教练。矮矮的个子、不标准的中文,一套课程拖拖拉拉三个月下来,样子就蛮有了。那时最擅长的是5号铁,150的距离,标准的姿势,练球之时总是得到教练的表扬和其他练球者的欣赏。1号木的距离也就是尚可,小200的样子,说得过去而已。
果如当初所料,练球是虽断断续续、而至今还能坚持着的唯一、似乎不算运动的运动项目。时间自由,无论加班后还是临时兴起,随时想练随时就去了,不用考虑场地、不用考虑时间、也不用考虑球伴。喜欢练高球的人似乎不够多,练球的球位很少是问题,练习场一开都是到晚11点的样子,有球伴很好,没球伴自己也可以练上1小时,百十个球练下来,一身小汗,通体舒畅。
这么多年,下场一直都没有成为偏好。记得2000年左右的冬天,在三亚连打了两场球,被火热的太阳爆晒两次之后,实在难以接受3点以前的灼热阳光,甚至因此停了两年练球,对当初的项目选择都有了些许后悔。
04年的样子,被人撺掇着重拾了球杆。
那第一场球是在天下第一城,腊梅花开的日子。很久不打,距离依然不错,可惜,很少在自己的球道上挥杆。亏得球场规则简单(也许是就没关注规则),一杆出去,就到了旁边的球道,再慢慢打回来,到果岭的时候再与大家合到一起,图一乐而已。
既然要重新下场,再请教练也是必然。那时的练习场改到了奥体,遇到了第二任教练杨兵。杨教练是位远距离球手,几次调教之下,忽然距离大涨,开杆过了210,再换支男杆的一号木783,开杆居然平均到了230以上。哈哈,虽然杆数在蓝T百杆以上,但姿势优美,距离惊人,就算短杆不会,推杆不准,也就胡乱的偶尔下着场了。
应该是05年,杨教练换了地方,遇到了敦实的朴教练。朴教练是位稳定性选手,简单的调了调动作后,只是在节奏上给予着指导。那一年,也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打入9字头,奖励自己一套铁杆。目标实现得好快,年中的时候就要换杆了。试了几套,居然感觉女杆用着轻飘飘的,使着homa男杆顺手,就此开始了用男杆的日子。
达到9字头是容易的,再进一步就困难得多了。当时给自己了一个目标:入8字头,再奖励自己一套木杆。开始的进步还是不错的。学学短切、练练推杆,虽然蓝T,在没有严格守规则的情况下,95似乎并不困难。只是随着下场的增多,对规则的理解也在增加,总不能老是这也不算,那也不计。随着计杆的逐渐严格,虽然偶尔9洞也能打个不足45,再来9洞就一定会出意外,总杆数也就一直徘徊在90开外。对每年只是节假日10场左右的下场,千百个球的练习,这样的成绩,也足以说得过去。偶尔与生人打球,标准的姿势、女性业余选手中罕见的距离、一起打蓝T的压力,就算失误是常态,但打出来的好球让人记忆更加深刻,杆数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与男生一起打蓝T,最是考验男生的高球心理的。
与女生一起打蓝T,让几杆本就蛮正常。开杆之时,距离相差无几,是坚持自己的打法?还是调整?主动进行调整还是自身潜意识在行为?实在考验着选手。虽然球伴没有过几位,改动作的有之、加力变形的有之,更有明言:到红T去,别在这里裹乱的。要是不是参加比赛,150码的3杆洞也是考验。女士7号铁上去了,男生怎么办呢?水平相差不大时,如果用6号,就是上去也憋屈。能够泰然处之,不以女士情况为影响的,实在就是心理高手了。这也算女士打蓝T的好处:输了不在意,赢了一洞、两洞都开心,看着高手受影响,也是有意思的事情。只是杆数的进步也是困难,毕竟长铁、球道木攻岭总是难有稳定性,一场球下来,还要用那么多支杆,稳定的要求也是甚高的。
工作的责任在变化、工作的环境在变化、工作的要求在变化,到新公司两年,业务奔波,练球不多,下场更少,别说进8,连保9都出了问题,终于迎来了出百的2011,超越了能够接受的底线。
高球是一项变化中的运动。开始的时候,追求姿势标准,挥杆之间,自感赏心悦目就已知足。之后求距离获胜,一样的距离,不一样的用杆,曾经尝试5号铁打180,挑战力量与协调的极限,虽偶有所成,终难持续;练球的不稳定,带来下场的飘忽,虽被赞赏,难入球手行列。在转为对杆数的追求中,摆脱之前的虚荣、稳定潜意识中的状态之困难,超越了想象。
短铁的距离练习尚易稳定,长铁与球道木的距离追求总是难抑在心中的涌动。是通过力量的运用来保持距离,还是通过身体的节奏来达成,虽然从实际结果证实着:节奏比力量更重要,但当几次距离不足时,行为的结果往往是通过加力来企图达成距离,最终以更大的偏差影响着结果。
得到更远的长铁距离实在是个意外。几年前的155的攻岭是用6号铁,已经被视甚为了得。重回球场,身体状态实是大不如前,1号木的距离下调20米左右已成定局,过去的平均距离,如今都是意外之喜,得之欣喜,失之坦然。但150的攻岭居然几次用6号都打穿了,最终改了7号铁。想是力量不足之下,更为关注身体放缓与流畅的节奏之后带来的成果。也算是学习在复杂的决策中,较低的动机更利于得到更好的结果的现实版本。
即便若干事实都证明着注重节奏比注重力量时的方向更稳定、距离更稳定,可一段时间少打,甚至就是常打后依然会:心理明白,也还是做不出来,甚至是行为相悖。知道知识与修行应该就是如此的关系:以为知道就能做到,而做出的行为,其实全不受控,把知道转为做到,需要慢慢的修行。从心中放下对距离的追求,方知退后一步是向前。心中放下、脑中放下、身体放下、手上放下,享受身体转动圆滑的感受,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修正,困难的身体修行。
哪止长铁呢,恐怕是很多杆都如此。哪些是放下为更好的追求,哪些是精益求精方为更佳,是另一个学习理解的过程。
新的一年,又是近百杆的开始。杆数的多少是一个偏离与回归的过程,一次只是偶然,慢慢修练,调整轴线,在逐渐认知与放下的过程中,实现稳定。
这也是高球的魅力之一。随时间过去,也许成为60岁的老太太时,不再能开210,不再能7号铁上150,但可能依然保持红T90杆左右的水平,那是心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