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牛短熊长的探讨

(2011-10-27 09:13:24)
标签:

财经

中国

牛市

熊市

感知

杂谈

分类: 投资心理

                                        市场跌跌不休,牛短熊长似乎已经是默认,连讨论的劲头都没有了,投资者只是在熬着,似乎只是在宣泄、沉默、躲避中等待了。这个世界真的是如此吗?

统计了一下,还真是有些差异。

无论从1993年还是1996年,或者2003年到2011年的6月底,年化回报大概与中国的GDP增长相差不远:7%11%,可以算是虽然期间狗离主人甚远,长期看最终还是伴在了主人的左右。同时,从周来看、从月来看、从季度来看,从半年来看,正数量的占比大概在50%60%中间,有一个半年的意外,1996年到2011年间的半年正量数据过了60%,看着2011年下半年似乎要以跌收场的话,还会回到60%以内。而从年度数据来看,如果今年以下跌收尾,03年到11年间的正年份占比是低于了50%,只是从统计的年份只有9年来看,小数法则的影响太大,偏差也属正常。

从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没有一个多久算是牛市的标准,但无论从周、月、季度、半年来看,如果以涨跌作为牛熊标准,实在看不出牛短熊长的统计结果。那这句话怎么会被这么多人所接受、流传如此广泛呢?

想想道理还是蛮多的。

参照点漂移可能是一个最大的因素吧。09年上半年,指数涨了超过60%,可连我自己似乎也无法把它看做是一个牛市,只把它看做是一个阶段性反弹而已,能够被我们内心深处定位为牛市的,可能需要与过去最高点相比的再创新高才是我们渴望的牛市。在这种心态下,牛短熊长就真的是说出了投资者的心里话,又何必去追究其他呢。

涨跌带来的不同刺激可能也是一个原因。1元的损失,需要2.5元才能弥补,幸福的日子过得快,而痛苦的日子似乎总也不到头,如此的感知之下,55%阶段的上涨时间感知如何能够抵消45%阶段的下跌痛苦感受,何况正在此刻,我们也处于痛苦之中,漫漫痛苦,一个词语代表了我们的情感、宣泄出了对这个市场的不满,多好!

对牛市定义的更高期望也许影响更大。只是涨怎么能定义为牛市呢?应该有足够的涨幅才可以,而不够牛市的应当就是熊市了,起码在感知上没有牛市的感觉,在如此期望之下,牛短熊长更是显得入情入理。

更多的有可能是投资人总是在牛市初期难以进场,在牛市期间频繁交易,最终使得享受到牛市上涨的时间远远没有牛市实际的时间长,而在熊市期间,因亏损而难以离弃,就是人离开,资金也还是在市场中,只是靠主观上的回避来避开当时的痛苦,但资金的损失时间却是与熊市共进退,甚至是与过去最高点下的进入时间共进退,由此产生对投资者的资金而言,确确实实的牛短熊长的现实。

于是,牛短熊长就这样被广为传播着,它也成为投资者在漫漫赔钱期间,拖延进场与自我安慰的借口,只是看看数据,无论从涨跌,或者是相对一致的大涨、大跌,但是从半年或季度的统计图上看,无论是涨的幅度还是涨得概率,涨的机会还是大于跌的。

只是我们更愿意相信牛短熊长,让我们的资金实际盈亏与我们的感知相匹配,从而回避掉牛市频繁交易、熊市一拿到底,最终未能享受市场回报的决策现实。从这点上看,这也是一种鸵鸟策略吧。

如果我们并不在乎回报,在相同的回报下,更好的感受中,牛短熊长也还算是有所贡献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儿子
后一篇:一周的生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