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个指数,锁定一个参照,让基金整体绩效的有效衡量成为可能
(2011-08-17 21:45:35)
标签:
财经基金指数投资人收益率行业杂谈 |
分类: 工作思考 |
从2011年的基金公司营销人员数量来看,一家基金公司大约都会有20位以上的渠道营销服务人员,通过某家有40家以上的分行、有2万网点的国有大银行、进行1个月的服务与推动,仅仅5000户的成功购买,对每位销售人员来讲,1个月的工作实现的成功推荐也就是200户的样子,40家分行平均每家也就 是100多户。对于个省分行下辖数个二级分行,一个城市的二级分行都有近百家网点、近百名客户经理的国有大银行来讲,意味着一半以上的网点和客户经理,在一个新产品一个月的发行时间里,都没有能够向客户成功推荐一笔,不止与2007年火爆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就连2008年底的市场最低迷时期,似乎也这么长时间的销售困境,客户经理的推荐成功率与客户的购买意愿都算是到了历史的低点。
抛开投资者个人在投资中的直接感受不谈,观察一下围绕在投资者周围的各类报道,放眼望望媒体的报道与网络文章标题:赔钱、赔几千亿钱、都没赚钱、用脚投票、行业萎缩。当如此词汇充斥在了投资人的耳边,占满了投资人的阅读视野时,投资人会对基金行业的评价从感受着的负面,到“理性分析”下的负面,——————如此多的数据证实着投资人自己对基金负面感受的正确性、合理性,也就深化了对基金更加不满。在不满难以有效解除时,逐渐减少关注算是投资者规避痛苦的重要举措。走向远离与淡出,可能是这种环境下投资者群体行为的必然。那些媒体的负面分析与报道,在客户的对基金关注度减少、购买意愿减少方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让我们仔细去观察媒体的报道,从中发现应当如何理解那些数据,理解这些推动客户走向悲观或乐观的数据中所包含的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子。同时,作为专业人员,我们应当在理解这些数据的含义后,为投资者做好哪些分析,提供什么样的数据解读,从而能帮助投资人规避非理性分析,让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基金投资决策,真正分享到市场与基金管理者带来的回报,而不是进入前似乎美妙、赚钱,进入却是痛苦与损失的投资现实。
自从2008年以来,基金带给投资人的亏损金额一直是最吸引人的标题(回想一下,06、07年似乎也是这类数据在吸引着投资人进入的这个市场),08年是大亏、09年是赚钱,到了11年7月,连月度的下跌都可以用带给投资人1000亿损失,如此标题吸引眼球,实在有效。只是这个数据是有当期市场、当期资产管理者状况及投资者的前期行为所决定,而其中,投资者的前期行为对这个数据的影响最为值得研究。整体而言投资者往往在市场上涨过程中逐渐加大投资,造成市场愈涨,投资者投资规模愈大,也因此构成,之后的亏损金额在相同的市场、相同的资产管理者状况下,变得愈大。行业盈亏金额的确代表了这个行业为投资人带来的盈亏总额的事实,只是资产管理者在其中、尤其是当期的影响往往小于市场及投资人自身影响,用此数据来评价基金行业的管理能力表现,有用体重比较身高之嫌——虽然相关,但差距会甚大。
基金行业大亏、大赚是一种标题,平均收益低于市场也是引人关注的。这个问题曾经研究撰文几篇,在此就不再细表。基金的季度收益率高于市场,只是一个三分之二左右的概率事件,季度收益率低于市场,对基金带给投资者的长期超越市场的回报结果并没有过大的影响,历史数据如此,未来也难有好转。
只有几只盈利,多少只亏损是另一种内容,最差的基金经理更是近期的热点,基金占市值比的下降与理财市场、私募基金、信托的规模与基金比较的大踏步发展,更是表达出对整个基金行业现状的不满及未来的担忧。某位记者对报告的误读,更是引发出这是行业第二个最大亏损的新闻,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时节。
究其原因,没有一个大家认同的比较基准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通过观察各类媒体报道,我们会发现,分析、描述基金好坏用着各种各样的数据,比较的主要数据包括:收益率、收益总额、规模、还有基金行业内的业绩分布。其中,每一个进行比较的数据,又因为与不同指标进行着比较而使数据更现实出更加多彩的风格。
就收益率来看,报道中就会存在盈亏的比较(与上个季度的盈亏)、与历史最高点的比较(与6000点时的盈亏)、与市场的比较(比市场收益率的高低)和与竞争品的比较;规模也会从时间环比、到与极值的比较,占市场的比例的比较,和与竞争品的规模发展比较来进行比较的都曾出现;整体收益上,也会有赔赚、与历史季度赔赚极值的比较等,再加上基金阶段性的若干只盈、若干只亏损,若干只超越了历史高点、若干只一直赔钱,若干只从未超越市场等多重比较,可谓分析全面、琳琅满目。在这些比较分析的报道中,分析者一般更会采用最吸引眼球的数据作为标题,07年时,会是大赚、获胜,11年则是大亏、差、赔钱为主。毕竟吸引读者眼球的水平,正是媒体大众代言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展现。
看着如此多的分析,其中的一些分析是对投资人有帮助的,帮助投资人了解产品的表现,比如短期业绩(尽管产品短期的业绩表现对长期业绩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但毕竟还是对投资人了解产品能够有所帮助的)。而更有一些数据对投资者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而是那些行业研究者、相关政策制定者更有价值的,比如说:行业的规模发展、与竞争产品的规模比较、占市场的比重等数据。
行业的规模发展由市场、基金管理者、投资者的期内行为三者共同影响构成,这个数据说明的是基金行业在市场中具有的影响力,而市场与投资者在期内的行为对当期的行业发展规模影响是巨大的,在2007年第三季度,——————。当各类数据分析混在一起,在市场下跌,在投资者在下跌减少购买后,行业规模缩小似乎成为基金行业的能力差的表现之一,而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基金的管理能力,似乎像用头发的长短来判断身高——虽然有联系,但基本是不相关。
与竞争产品的规模比较是近期常见的分析指标。开始的竞争品曾经是存款,或是债券,后来这个竞争品主要指私募基金、近期这个竞争品更多的是用银行理财产品、贷款类信托产品,以后也许这个竞争对象会是PE、对冲基金。随着投资品的增加,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每种产品都会有表现特殊的存在机会、好的市场机会,投资人因先知先觉、或后知后觉追逐更高收益的产品也是正常行为。这种阶段性市场机会与投资者的追逐,对各类产品规模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指标说明应当算是这个行业的发展状况,表现的是不同产品在过去一段时间受投资者欢迎的程度,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基金的管理能力,似乎像用穿衣服的号码来判断身高,不是没道理,只是一个身高,因胖瘦不同,衣码可以相差5号以上,判断准确性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基金规模占市场的比重似乎也成为基金业表现不佳的表现之一。事实更可能是另外的解读。当基金行业占市场的比重过大时,基金就更多代表了市场,基金行业能够有超过市场的机会会更小。当基金行业占市场比重较小时,由于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基金更具有研究与投资纪律性的优势,长期战胜个人投资者的概率较大,才能够实现在从03年中证开放式基金指数战胜市场年化10%以上的现实成果。只是当基金表现不佳时,这个指标成为基金难以影响市场,从而表现难以转好的原因。实在是不确定的世界下,一种信息可以有多重解读,而听上去似乎都有道理。
最后的结果是,市场下跌,投资人赔钱,各类分析、报道均用各种负面数据进行分析,似乎都在说明这个行业管理能力差,正在逐渐被投资人抛弃,对行业的悲观,加重着投资者赔钱后自发的悲观情绪,使投资人对基金行业的不满更甚,反而在市场低迷,是最有价值的区间、在投资最能够盈利的时候,最应该进入股票基金的时候,为悲情所扰,远离股票基金,远离市场,错失身边简易理财的工具,与最有价值的进入时机,之后基金虽盈利,投资者却错失进入机会,高点进入,再次承担下跌痛苦,却无法享受上涨利益。
当这种多类数据分析只是帮助投资人放大情绪的作用、扩大了投资人决策的非理性程度时,这种分析对投资者的作用是非常负向的。而这样的结果,一定不是那些研究者研究这些问题时的本意——他们应当是希望帮助投资人更好的认清基金、进行投资、并从中获利的。当然,研究者也常常会是投资中的一员,自己已经也受着悲观情绪的影响,专门去从各种比较数据中挖掘更为引人的负面数据,替自己也在替投资人表达出他们的不满,从这点上讲,可谓两全。可悲的是,当投资人看到这些研究时,往往不会认为这只是这些研究者在替他们出气与发泄,他们更多的会是感到这个行业原来比自己想的还要差劲,从而更加生出不满的情绪。
那么比什么好呢?收益率的比较一定是最佳选择,因为其他的规模、总额数据都更受到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而收益率起码是分解出了基金投资人对数据的影响,更加贴近基金管理人本身的行为。
那么,是比根据契约定下的相似仓位的股票基金收益率的均值?比相似仓位下的主动基金的收益率均值?还是比与规模的加权均值?或者是比基金经理实际仓位特点下的收益率呢?
有一些基金指数的编制方式是与基金规模相关的,如此的编制,的确代表了整个基金行业资金的整体收益水平,但这个收益水平不止是由基金经理决定,更是基金经理与投资人共同行为的结果,用这个指标来看待基金行业的表现,又有用体重计量身高之嫌。
还有些基金指数编制中包括了指数基金。指数基金作为基金中重要的一个类别,虽然指数的编制、选择本身具有策略管理的色彩,但是其编制一旦确定下来,其业绩就已经大部分都被确定。虽然其投资管理的方法会略有差异,但严格的跟踪误差要求,会使其业绩基本相当。当基金指数中有较多指数基金时,基金指数就很难对基金经理们的投资能力有较高的代表性,基金指数占比的情况,及占比较多指数的走势会对基金指数产生过大影响,使基金指数对基金经理们表现的衡量的稳定性下降。
当然应当选择相似投资资产范围的基金共同来编制指数。基金经理对资产配置的处理有较大不同,有些基金经理很少调整仓位,主要力量放在股票选择方面,而有些基金经理常常通过仓位的调整来期望自己更好的战胜对手,但这些就是基金经理们自己的选择。在相似的资产范围内,每个人擅长战胜市场、战胜对手的方式不同,只要产品契约提供的范围相同,余下的就是基金经理个人根据自身能力特点的决策偏好了。用相似的投资范围、等权重的方式编制的指数,正是说明了这类产品下,整体基金经理们的平均水平,只要他们都是可以正常申购的产品,那么他们就是投资者能够选择到的产品的平均回报,这个指标,才是对投资人最有价值的指标——投资人可以选择的产品的收益率。投资人自己选中的产品收益,长期在这个数据之上,说明投资人选择的正确性。
比较复杂的可能是那些30到95仓位的基金,他们比08年之后的60-95的基金下限低,比混合基金上线高,他们应当算股票类还是混合类呢?如果我们认为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回报应当高于债券市场,那么应当以上线为归类标准,这样长期下来,指数和业绩比较可能会更加合理,毕竟长期来看,仓位的上线决定了基金经理股票仓位的可能性,虽有不合理性,但比起用最低仓位决定归类,更为合理。
这个指数还可以有另外的价值:如果一只基金的回报比这个指数差,说明如果有一个FOF可以投资于所有基金,投资在这个基金上就是负面影响的选择,也可以作为FOF的标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