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盘连续站上3000点——基民为啥赚钱也不高兴?解放日报基金版 孟群舒采访

(2011-04-15 21:51:14)
标签:

财经

基民

杂谈

分类: 报道

 

    人们常说股民是涨了笑、跌了哭。但对基民而言,投资心态要复杂得多,往往会出现涨了也笑不出、赚了也不高兴的情况。一周以来,上证综指连续站在3000点之上,3月13日上证综指收盘价更是达到3050点,统计显示近一周99%的股票型基金都取得了正收益,但基民未必有多么高兴。为何会出现这看似矛盾的情形?记者采访了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副总经理秦红,她从投资心理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不赚钱不等于基金不好

    赚钱是不是基金的责任?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能简单用“是”来回答。

    前段时间基金集中披露年报,悄然将这一问题推向台前。统计显示,去年基金为基民赚取的利润为50.82亿元,而管理费收入却达到302.19亿元。于是,基民纷纷指责基金操作水平低,并质疑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费的合理性。

    对此,秦红表示,投资是为了赚钱,这无可厚非。但基金不赚钱,并不代表基金产品本身有“质量”问题。如果与市场指数相比,从2003年到2009年,上证综指年化回报接近14%,基金指数年化回报超过26%,超过市场12%。除了2007年和2009年基金指数小幅逊于沪深300指数,7年之中基金5年战胜沪深300指数,可以说“大概率、大幅度”地战胜了所投资的市场整体水平。要是与个人投资者在市场中1胜2平7负来比较,基金已经表现出专业管理水平,甚至让海外同行认为中国基金“个个是市场之神”了。

    很可惜的是,基民并不是以这个标准来考虑问题,而是以是否赚钱作为标准。去年整个基金行业并没有给整体投资人带来收益,统计显示,2010年股票型基金平均上涨3.42%,混合型基金上涨4.99%。也就是说,尽管基金行业带给基民的回报超过市场回报甚多,但是,基民整体收益却几乎没有。如果投资人整体都处于损失的状况,对基金的抱怨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过,秦红解释说:市场指数是全市场所有人买卖的平均值,有人大幅超越指数,也意味着有人远远不如指数。以2010年为例,大盘下跌14%,说明市场中赔掉14%以上的人不在少数。但基金能取得正收益,已经很不容易。在国际上,基金管理人能够战胜市场指数几个点都可作为业绩好好自我表扬一下,还可以获得持有人与同行的仰慕。可惜,中国的基金投资人并不是把基金管理人放在证券市场博弈者之一的角度去比较,只是希望基金要要超越指数,要超越私募基金,还要超越收取的手续费。“以这样的标准,真是基金行业难以承受之重!”

 

基民为啥赚了也不高兴

    实际上,即便赚钱,大部分基民或许仍然不高兴。这是另一个让基金行业无奈的问题。这又是为什么?

    秦红说:“投资的痛苦并不单纯来自亏损。”经过她的深入分析,总体上,基民会经历4种不同的痛苦。

    第一种是浮亏之苦。比如说,老王以1元钱的价格申购基金,当基金下跌到0.95元,尽管老王没有赎回,只是账面亏损5分钱,但老王也会觉得痛苦,因为基民会将心理账户与初始净值做比较,还会质疑自己不该买基金。

    第二种是漂移之苦。如果说老王的基金前两天涨到了1.4元,这两天又下跌到1.2元。这时候,基民并不觉得自己赚钱了,反倒觉得自己亏钱了。实际上,相比起1元的申购价格,老王还赚了20%。但老王已经把参照点设定为过去的最高点。这样一来,只要没达到最高点之上,老王都高兴不起来。

    第三种是比较之苦。假设老王买的基金非常争气,从1.2元一跃涨到1.6元,净值创新高了,老王总该高兴了吧?可是,老王发现邻居老刘买了另一个基金,而且涨到了1.7元。这下子,0.1元的差距,就让老王的快乐烟消云散。老王还是不高兴!由于基金的业绩非常透明,基民可以容易地比较基金之间的业绩差异。相比之下,股民的炒股收益并不透明,也缺乏可比性,倒也省却了比较之苦。

    第四种是未来之苦。随着市场的调整,老王的基金从1.6元下跌,随后又涨到1.65元。从1元开始算起,老王的基金已经上涨了65%,表现不错。老王既兴奋,但又高兴不起来,这基金是能接着涨,还是会面跌下去呢?煮熟的鸭子,会不会飞了?未来的不确定,频添几分烦恼。

    可见,尽管基金总体上一路上涨,但要让基民快乐,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基民希望基金既要跨越股市的涨跌,持续上涨。同时,还要涨得最快,也就是业绩排名达到第一。可是,市场中能有几个基金能占据第一的位置?因此,基金公司经常成为被指责的对象。

 

良好心态能带来更多快乐

    不难发现,基民的贪婪与恐惧,为自己增添了不少烦恼,使得自己赚到了钱也不开心,而且患得患失。实际上,情绪往往对投资收益产生着影响。

    秦红分析说,从2003年到2010年,2006、2007和2009年3年大涨,2008年大跌,其余年份涨跌不多。在整个过程中,基金的发行和销售一直在进行,但是基民的购买并非稳步进行,而是高热低冷。在市场低迷时,即便基金营销人员非常努力,基民也恐惧入市,基金的成立依然困难;市场高涨时,尽管基金公司采取限制申购、暂停申购的策略,但投资者表现出贪婪的一面,依旧是排队蜂拥购买基金。于是,平淡的年份虽多,客户的购买却甚少,大涨的年份才是客户购买的高峰,而且愈是高位进入者愈多,因而遭遇下调和亏损,也就在所难免。

    这说明,基金带给基民的收益并不是由基金公司单方面决定的。在这个收益包中,基民也是重要的决策者。基民自身也对投资收益承担着责任。

    “市场上经常讲,基金公司总是唱多的。实际上,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2003年-2009年基金公司的投资行为相对是稳定的。但客户的决策行为差距是巨大的,也反映出基金公司与银行的营销工作虽然有效,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在帮助客户摆脱短期情绪影响方面,还可以有很多工作可做。”秦红如是说。

    总体上,基民需要理性的心态,理性看待短期的涨跌。另一方面,也需要放平心态,对投资收益不能期望过高。通常而言,如果能跑赢通货膨胀并且有还有一定的超越,已经远胜存银行的收益。经常这么想想,心情也会好一些,没事儿偷着乐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