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祖坛经说: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正确理解基金的评价数据,才能获得更好回报

(2011-04-02 10:23:46)
标签:

财经

基金投资

投资心理

分类: 投资心理

2010年基金年报出完了。

基金行业是信息真是最公开的了,各产品的情况——盈?亏?各项费用情况——管理费、托管费、股票交易费用,各公司的情况——管理费收入、支付渠道的销售服务费用都明示得一清二楚,加上第三方评价机构的IT系统发达、高效,一日之间,只要想分类找到数据,认真进行分析,那是易如反掌。只是数据多多,如何解读,就变得有些变幻难测,用什么作为这些数据评价与分析的标杆好呢?一直以来,基金行业把公开、透明作为自我要求,希望通过如此透明的数据,带给投资人以放心。现在数据是全部出来了,得到的各方的评说却角度不一,好的似乎只是客观描述一下数据本身,只是如此多的数据罗列下来,不是专业人员或打算对数据进行精细了解的,看了也就是看了,密密麻麻的一篇数据,一片名词,对习惯了快销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受罪,读都让人懒得读,就不要说从中看出点点门道,如此的报道即便是客观分析了,但读者没有兴趣,也就是占了个版面,并号称进行了重要信息的解读与报道,只是对大众的传播效果可想而知,对投资人的影响更无从说起。看到的最吸引眼球的报道,是这样的标题:

《基民流泪基金吃饱:利润仅50.82亿管理费达302亿》,看到标题就仿佛看到一边流泪的投资可怜人,一边似乎是肥嘟嘟的基金大亨,对基金行业的不满生动的跃然纸上:一年的时间,基金行业给投资者创造的回报如此之少,区区几十亿,自身的收入却如此之高,简直就如盘剥一般,气愤之意,令人难抑一读的欲望。

事实是什么呢?2010年,上证综指下跌14%,沪深300也下跌超过12%,投资在这样的市场中,基金还能带给投资人一点点收益,怎么也得超越市场指数超过10%以上了,从有基金指数8年以来,这算是超越综指的第三个好年份,同时还没有给投资人赔钱;同时,这也算是超越沪深300的第三个好年份,其中超越沪深300的第二的好年份是08年,是在让投资者赔了大钱的年份中表现好,更难以让人接受。

在这样一个下跌14%的市场中,基金行业让投资人做到了赔赚基本相当,比起个人投资者1胜、二平、三负的统计现实,基金行业表现出的专业管理水平,放到全球比较一下,应该足以让全球同行赞叹了,兴许还会引来不少朝拜者。毕竟,市场指数是全市场所有人买卖的平均值,有人大幅超越指数,也意味着有人远远不如指数,通过这个数据,也可以想象一下,2010年市场中更多投资人的盈亏状况,恐怕是赔掉15%的人不在少数。在国际上,基金管理人能够战胜市场指数几个点都可作为业绩好好自我表扬一下,还可以获得投资人与同行的仰慕。可惜,中国现在的基金投资人的要求并不是把基金管理人放在一个证券市场博弈者之一的角度去比较,远远不只是超越所投资的市场情况,他们希望基金不止要每年赚钱、要比私募快,还要比管理费多,当然要比市场指数也多。如此标杆,真是这个行业难以承受之重,可又有谁能够承担起呢?毕竟,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在以波动为主要风险的证券投资领域,如果能够找到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现代金融的定义恐怕就要重写,其理论一定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项。

从投资者赚钱的角度,这实在太容易理解了,1比0好,2比1更好,还有3,还有4,只有更多,难有最多。就像基金行业给投资人小赚之后,没有超越他们的管理费收入,还是会有一边流泪,一边吃饱的比较。

看了文章,难免在微博上感叹了一番,更引出了投资者的反馈:

华夏上证50ETF,相对比较基准还赚了0.79%,可是从收益来看,足足亏掉了60亿,25.78%。对于单个投资人来看一万块就变成了7500。这样的一只基金让投资者感激不尽,于情于理都很难说得过去。

微博上的回复,清晰的展示了投资人对投资好坏的判断:赚钱,基础先是赚钱。

用ETF业绩来衡量基金公司好坏,更有不当之嫌。无论哪家ETF,其目的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力争与指数保持一致,从而达到被动管理的目标。作为市场均值的指数,从理论上讲由于交易者的税费影响,能够战胜指数的也就三分之一,从而才出现了被动管理——只求时时当三分之一,求的长期排名前列,享受波动上行后的市场收益。购买ETF,要么是看中这个指数,同时更是希望与指数保持一致。这样的指数赔钱,与基金公司关系不能算多,好也与公司关系不太大,最多是公司选指数的能力而已。

《六祖坛经》第一品中说: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理解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的结果,只以短期(1年亦短)的盈亏作为判断标准,放弃对长期高收益产品的信心与投入,痛苦之下,无法享受复利带给我们的2%与16%的差异,就能够带来的百倍财富差。就是有了与市场同步,甚至战胜市场甚多的基金,也难有投资人老年与子孙的财富生活。

面对短期涨跌,如资金长期,这涨跌更像菩提,短期涨跌只是刺激我们的神经,无效于我们的未来,尘埃只是短期心中所困,放下福方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