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投资理财 |
证券投资基金在中国已经有了超过10年的历史,开放式基金的历史也超过了9年了。跟着基金行业一起走过,看着银行从新发基金开始,到重心逐渐向好业绩的基金销售转移,看着银行的努力与投资人的渐渐成熟,而在实际销售中,见到的却依然是新基金的相对好销,心理总是难免有异样的感觉。连我这资深从业人员在为儿子的压岁钱寻求出路的时候,依然会选择购买公司发行的新基金,可见新基金真是魅力总是难以抵挡。
新基金是真有魅力的。面对不确定的市场,购买的决心实在有些难以下定。昨天是证券公司的分析师们整体看好近日,刚要点击购买,却发现了大盘整体的下跌,幸亏工作忙、动手晚,要不岂不又是一次搞不清主动还是被动的套牢。今天过去,明天再定吧。如此明日复明日,也就把申购的事情延缓了下来,反正市场涨涨跌跌,也不急在这一时。新基金就不同了,还不错的公司、说得过去的产品、一脸智慧的基金经理、似乎持续不错的业绩,加上客户经理的督促,在认购期内,也就把这手续办了。正是无所谓今天与明天,早两天也就早两天了,买了也就买了,反正在认购期内是要买的。能够把对市场的忐忑等待,转化为一个月内一定要做出的决定,转化为近期的行动,也算是新基金对每一个在市场涨跌中困惑的投资人的决策促进贡献。
新基金是有魅力的。他还把投资人对短期未来的不确定失控,转嫁到了对基金经理的短期信任上。未来可能涨也可能跌,如果是老基金,它已有的仓位是不那么容易调整的。如果不看好未来,投资人为什么要买一个低仓位的股票基金,还不如握着现金来得更自如;如果看好未来,买一个高仓位的好产品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是在市场下跌这么久、这么多之时,在周围对市场评述的好话是箱型震荡,歹话是等待再次探底的环境里,有几人能够看好未来。但市盈率的确很低,经济的确没有那么差,政府的口风似乎也不再紧紧,万一丧失了这样的进入机会,也是蛮遗憾的事情。在这种患得患失间,投资在一个新基金上,似乎还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未来上涨,最多是少赚些,也还会是一个不错的决策;如果未来下跌,正好利于基金经理慢慢建仓,似乎对未来再次的上涨真的是个好的开始,最多就是再等几日,一定会遇到雨过天晴的艳阳高照。这一定比买入一个低仓位的老基金上涨一样慢,或者一个高仓位的老基金,下跌跑得快来得感受更好。
新基金真的是有价值的。虽然市场上涨时,新基金注定要慢一些,但是,新基金的赚钱感还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与购买成本的比较的,这时的投资感受,是1.12元赚钱,1.08元也是赚钱的,只要没有掉到1元之下,就会让投资者感受到天天赚钱的快乐与开心,而1.58元购买的老基金,且不说投资人很难记住购买的时的未知基金净值,就算知道,怎么这1.58的价格烙印也远远比不上1元,很快就被人忘记,转而变成1.7赚钱,1.65就赔钱的状态,而进入快乐少少,痛苦多多的参照点漂移下的痛苦期了。这份1元购买后的更持久的快乐,怎么能够让人回避呢?
新基金的带来的愉悦恐怕还不止如此。1元涨到1.2元,这时多成功的投资,其快乐是很久以后的2元涨到2.4元所远远无法匹敌的,这种决策效用需要明确、稳定的参照点才能发扬光大,针对1.38,这种计算就过于复杂,这种复杂的计算会让我们的盈利效用大大降低,也就降低了投资初期、关注期的那种快感。同样的投资过程、同样的投资结果,不同的投资快感强度、不同的时间长度,选择强度高、时间长的快感体验,让更少的损失痛苦,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也可以算是投资人的一种理性选择吧。
新基金对新基民的价值应该是更多的。新基金的前半年,仓位都是可以不达到契约要求的,也就是可以一直是较低的仓位。低仓位的缺点是涨不快,优点是跌不多。对新基民来说,他们的投资比较基准还往往不是市场指数,而是赢与亏得绝对值。虽然涨不多,但涨过国债收益率还是不困难的,而跌不多对新基民就更重要了。跌一点,涨上来,才能够让投资人逐渐理解波动上行,理解波动下跌并不是真实的亏损,还是能够涨回来的。这对一个从未赔过钱的投资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开始。理解波动、理解波动与真实损失的差别、理解波动上行下我们内心那些的没有价值却是真实存在的起起伏伏。如果能够顺利理解了波动痛苦下的收益,也许能够让投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波动上行产品的投资之路,少受痛苦而能够多得收益呢。
新基金的寻找也是更容易的。老的基金,只有在季报、年报前后,媒体才大规模的会对前1-5位基金的业绩做出报道,而且似乎遵循着差一名,报道量和强度差出一个幂的级别,也就是一个季度才能偶尔见到几只基金名字的状态,过了那个时节,老基金似乎就消失。哪里比得上新基金的那些比比皆是的消息呢,网络上、媒体上、广播里,都重复的介绍着新产品的基金经理、新产品的特点、新产品的销售银行,这么大规模的重复,可是老基金中难得的景观,要想回避不受影响,而主动去挖掘老基金,还是需要很大的定力与精力投入的呢,也就随了这漫天的新基金的声音了吧。
新基金也降低了客户经理的选择推荐品的难度。推荐老基金?那只更好呢?长期、中期、短期都好的?不好找呀,到什么程度算是好呢?找到了都是第五的,是否还有都是第三的呢?而多长时间算是长期、中期、短期呢?1年?3年?5年?不是老牌绩优,而是冉冉新星怎么处理呢?长期老牌绩优,近期不如冉冉新星算好还是算不好呢?过去好,未来一定好吗?这真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全球的各式研究人员都没有找到答案的难题,复杂到客户经理们要么放弃思考,怎么都行;要么继续钻研,寻找那永不存在的真谛;要么,就质疑一切,不想听从的时候,就抛出一个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以躲避那不想承担的责任。而无论对谁,新基金都是可以接受的一个产品,也许因为上级的任务,也许因为银行对新基金发行所补贴的中间业务收入,也许因为对客户更容易进行解释,也许只是不想选择,客户经理对新基金的推荐行动力,总是比单只老基金的推荐来得更容易。这也就更加影响了客户的感受——新基金更熟悉。
为什么中国的新基金、一元基金能获得如此关注呢?
可能是因为美国的基金行业启动得太早了吧,等大众关注它的时候,净值已经无法成为衡量基金业绩的标杆,只能用各个年度的收益率来比较了。不象基金在中国,刚刚开始1年,就出现了1.6元的基金,每日报纸上都登出了净值再创新高的标题新闻,吸引了投资人的眼球,也误导了投资人对净值本身的关注,同时,在基金数量不多的时候,媒体、销售者也把基金净值披露要求给予扩大,在诸多的报纸上每日公告着基金的净值、在银行展示板上公告着基金的净值,这也无形之中似乎在向投资者宣告:净值是基金选择中重要的一个要素,不可忽视啊。岂止,净值与份额只是在基金与投资人资产计算时的一个重要参数而已,并不是一个投资选择的指标,但相关者无知下的披露,却加强了投资者对这个指标的关注,也算是无心插柳者带来的一个意外结果吧。
在传播如此发达的今天,在营销者勤奋努力的今天,在媒体以吸人眼球为要务的今天,每一个新基金市场恐怕都难逃这种历程,从这点上讲,元旦归一的创新算是一个一方面帮助投资人有更舒服的感知,另一方面又在引导他们向更正常的感知调整的创新。无论亏赚,每年都在新年伊始开始新的参照点,亏的重新来过,赚的重新来过:让容易漂移的参照点更多固定在1元,这种相对确定的盈利感受会让投资人享受更多的赚钱愉悦;再次开始1元投资,这种投资初期的高效用体验也可以让投资人多些愉悦;与旧的亏损隔断也可以帮助投资人重赏投资愉悦。虽然投资结局相同,但不同的过程创造了更高的愉悦价值。当历经几次归一,最终投资人发现这只是享受赚钱的乐趣的方法,而不是追求财富真实增长的方法的的时候,投资人就真的在净值、新基金方面成熟了。而这种归一的路途,不失为一种帮助投资人享受投资乐趣与走向理性的好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