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工作思考 |
制度化
现代的企业管理中经常会提到制度化,好像这是一个企业管理好的象征。但制度到底是什么呢?是否制度化就是管理好了呢?制度可以算是一个很有概况性的词汇了,他应当是政策、标准与程序的统称。可以说,每一种管理模式都是一种制度,建立了一套制度不过是将人们感受到的行为要求用文字表达出来而已。制度化也不过就是文字化而已。封建制度、君主立宪都是一种制度,而且都曾经是非常有效的制度,所以制度化本身作为现代管理思想的体现只是一句空谈。这句空谈当然还是比没有文字描述要好,但人治本身也是一种制度,描述出来只是让人所公知,可以让第三方进行判断与评论而已。只是建立了一套人治的制度,似乎就不是制度化提出者所真心希望的东西了。
从西方管理学的定义来看,一套企业内制度似乎是政策、标准与程序的统称,制度一般用它所最有代表性的主体作为命名方式,一套制度首先应当包括该套制度的目的、主要方针、组织结构、体系结构的描述,也就是一般所讲的政策、然后是为这些目的、方针的运行而建立一套标准和程序作为实际工作中使用,也许还会有部分需要建立业务的指导作为辅助。在一套制度中,目的、方针、组织、体系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这是一套为什么而做、谁来承担、如何做、做什么的制度。封建制度是天下为君,人治制度是上司说了算、法制制度是法说了算。标准与程序是为了保证政策落实的一套保证体系。而政策如何在标准与程序中应用,则更体现出是什么制度或管理思想了。如:政策中说要授权,标准与程序中一切业务也是由一线人员发起,但所有发起、审批环节都没有判断标准,只有权限标准,这就是一个非授权的制度与非法制的制度了。虽然程序是明确的,但标准的非公开、非确定、非程序性审批确定性,造成实际处理中的程序化人治行为。
标准化:
标准化:标准化也是一个现代管理学中常用的词汇,单纯的标准化本身的内容的界定就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也是管理水平的表现之一:从最简单的格式的标准化、文字形式的标准化,还是要把很多的程序都标准化,对每一个层面、每一个步骤的标准化过程就是一个管理标准深化与细化的过程。在标准与程序文件中,标准化最基本的就是样式的标准化,如字体、四好、标准格式、页眉页脚,然后是格式的标准化:如章、节、标题、目的、范围、定义、职责、标准与程序等。再往下的是每一个目的如何描述、按什么来划分章节、标题,每一个标题下的标准与程序下的界定。什么样的标准与程序是有效及有效率的,什么样的是难以执行的、不合理的、不适度的标准与程序,每个判定都是管理者管理水平的展示。有效的方法也会有很多种,为什么此时这么用,为什么要调整都是管理者实际管理思想和方式的体现,而针对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对象建立不同的标准与程序以保证达到效果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
在什么层面上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这是管理中最不同的部分了。没有决策准则、只有权限与审批流程本身就是一种标准。在制度建设中,标准的建立应当是最有意义的。程序是一个流程的描述,管理程序更多还是权利的展现,很少人会忽略掉的。授权或法制如果没有标准都可以视为程序化人治的表现之一。
所有标准化最核心的部分应当考虑为每一个输出环节建立标准。业务流程中,为每一个环节建立标准,才可以以一个流程的作业成果而满足客户要求。在管理授权中,只有在授权的同时建立决策的标准,才构成法制的环境,人在其中只是标准符合性的判断者,而不再是随意决策者。当然人有修改标准的权力,但标准的修改是另一程序与标准所探讨的。通过一层层的剥离,最终使授权是一个有管理的过程,而非随意、无控制的。
程序化:
程序化也可以从2个方面考虑。一是业务过程的程序化:每一项业务都是一个大过程,都是一个个子过程衔接而成,每一个子过程的划分构成了业务程序。二是管理的程序,是公司对每一项业务进行管理控制而使用的程序。业务程序的建立是根据每一项业务的特点而设立的,有些业务如投资需要极大的发挥个人的作用,其业务管理是一种特点,TA运作业务需要的是严格的遵守规则,它的业务管理又是另一种特点。销售管理是一种模式,营销管理遵循的应当是另一种程序。对每一种业务是否可以建立有效率的程序是由一个公司对该项业务的理解深度所决定的。标准是一个有效、有管理的授权过程,程序却是一个效率与控制平衡的过程,及建立标准的基础,相同的业务不同的程序最终会构成建立不同的标准。业务程序更多考虑的是有效性与效率,管理程序则更多考虑的是控制。一项业务没有程序是不行的,是粗放的,有了程序却未必是有效的,但总是胜于没有。所以程序总是会优于标准、先于标准而存在,致使程序化常常就成为制度化的代名词。真是程序的荣耀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