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投资中的悖论

(2009-05-23 17:01: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投资心理

每当我有所进步的时候,“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句中国式英文总会浮现在脑海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既是中国文化带给我们的好学遗风,也是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重要的生存技能。

然而,进入到证券市场的投资学习,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却受到了挑战。数据的理性分析结果与投资人实际的决策结果并没有走向一致。

学习的背离

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尽管大部分投资者还没来得及弄清楚投资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的赢利,赚钱的动力与交易的简单性,已让他们匆忙地开始决策了。当然,每一个决策也都会有一定的起因——或是亲友推荐、媒体报道,或是分析师的评论、客户经理的推荐;可能是基金的发行、拆分、分红;也可能是这只基金在前3个月跑在了第一……所有的意见与信息在经过投资人的“理性”挑选与分析之后,决策终于出台了。尽管由于投资人了解事务的能力有限,限制了其所能达到的理性程度,但投资人还是努力表现出是深思熟虑的,虽然可能只是某个环节的理性。

实际上,无论决策是赢是亏,投资人都会对自己的决策产生更加优化的动机。赢利了,会希望自己赚得更多;赔钱了,会希望能够翻本。而为了能够决策得更好,一定会希望自己学习,更在学习之后,能够使决策行为向着最优化的方向积极前进,最终使自己的决策达到更佳状态。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是一种渐进的理性,尽管学习的路途漫长而蜿蜒,但随着学习、了解的知识越多,投资人越相信自己的决策会愈加理性,愈加达到最优,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财富。

但是,证券市场的学习似乎并不是按照这个规则来进行的。

先看一组数据。经2008年的单边下跌,市场跌幅超过70%,股票基金指数的下跌不到60%;而从2006年初到2008年底,上证综指上涨84%,沪深300上涨93%,而股票基金指数的上涨超过了140%(数据来源:WIND)。显然,基金公司所表现出的专业投资能力与水平从数据上看应当是甚好的结果,但基民对基金公司的信任却是走到了一个低点。不少投资人开始弃基入股, 从基民走向股民,或者降低了基金的比例,增加了直接投资股票的比例。

而从2003年到2008年的股票与股票基金收益率频数分布来看,基金的累计收益率集中在50%左右,大部分的股票基金收益率都在100%~200%中间,而股票的复权收益集中在0%附近,大部分股票的收益率在-50%~150%中间(数据来源:WIND),个人投资者在这个期间投资股票的收益情况又如何呢?且不说能够战胜指数的投资人并不多,而同时在下跌风险与上涨收益两个方面同时战胜指数的投资者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但一个现实是,投资人似乎并未因此从中学习到个人投资战胜基金的可能性,而因为 基金也下跌了50%而弃基入股。那么,这是学习与经验使投资人成熟而进入了更加理性的状态呢?还是走入了其他状态,这与我们思想深入所理解的“好好学习”即可“天天向上”的真理似乎相背离。显而易见,数据的理性分析结果与投资人实际的决策结果并没有走向一致。

“改善”的行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呢?

心理学家赫恩斯坦的研究结果认为:学习可能导致远离效用最大化。赫恩斯坦将这种特殊类型的行为称为“改善”,即对收益率进行比较,并转而采纳目前回报率最高的候选方案的过程,甚至当重要的外部条件使这种行为并非最优时,也是如此。如同买股票或买基金,虽然数据告诉我们基金的获胜概率与幅度都比直接投资于股市要好,但因为过去一段时间基金的亏损,投资人就忽略了真实的数据结果,而转向低概率获胜的一种可能性——直接投资于个股。

所以,从这点来说,改善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短视行为——强调短期收益,即使会牺牲长期利益。实际上,面对不确定的市场与获利的动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胜的概率更大、获利的幅度更大。在这个过程中,与通过外部信息的学习相比,自身的体验感受会对人们的决策有更大的影响,而这种体验往往是近期的比远期的深刻,少许强烈的遭遇大于频繁而普通的事件刺激,自身参与度高的影响大于参与度低的影响。

诸如,2008年的下跌可以说是近期对投资人的强烈影响、是与期望偏离巨大的刺激、是在全民学习基金投资后发生的,它使得基金下跌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它比指数跌得少很多的影响,投资人感受到的是基金也会下跌很多,而如果自己投资,有可能下跌更少的心情,使投资人转而采纳自己投资于股市,或者离开基金市场,不要风险,哪怕没有收益。

以此,长期投资仍是理财师面对客户时必须持续宣讲的一个理念。且不说面对波动上行、短期没有确定性的市场,只有长期投资才能够降低风险,获得更大概率的收益;复利的效果在长期才能更有表现;而投资人的感性投资会在牛市频繁交易赚不到牛市的收益,而在熊市中一拿到底,与熊市共存亡而最终得不到市场收益的现实;单是从改善这个在不确定市场下的短视性选择来看,人们在对市场的学习、体验的结果,并不是“day day up,而是很容易走向“day day short。在长期的利益与短期收益之间,短期利益的吸引力远远大于长期,对投资的关注、学习与体验,很容易将投资人带入短期投资的圈中。

作为理财师,如果不能够意识到这种“改善”行为的特点与危害,很容易成为“改善”行为者,也许满足了满足客户的近视的短期利益需求行为进行相关推荐,但并未帮助客户走向理性——“天天向上”,而是远离最优,走向感性投资的深渊。因此,理财师一方面应当努力学习,争取天天向上,另一方面,也要小心“改善”的作用,不要走入歧途,离理性决策愈来愈远,成为近期利益、市场预测的奴仆,也将客户引至感性投资之途,丧失了作为理财师的作用与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