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幸娅游士-秦红
幸娅游士-秦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10
  • 关注人气:1,3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离情绪之情绪浸润影响

(2008-11-19 14:58:29)
标签:

杂谈

分类: 投资心理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月之神Janus,拥有两张面孔,一张朝向过去,一张面向未来。驻足回首,一年来,众多投资人被恐惧和贪婪情绪左右的两张面孔清晰可见。

本期望一夕致富,却落得造化弄人,亦不乏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的活生生之例。沮丧之余,开始抱怨此前的理财决定,谈理财而色变。追踪溯源,投资者的情绪决策超于理性分析决策所致。

情绪决策的结果直接可能导致的就是投资分析决策的非理性化,上涨末期会认为市场将继续上涨。投资者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往往会做出冲动性的投资决策,而这些决策事后往往会被证明是错误的,或愚蠢的。借用行为金融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由于人的非理性(或情绪化)决策,往往投资市场的走势和股票的价格产生重大偏离。

可见,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首先要善于管理投资者的情绪,才能轻车熟路,做出理性判断。

 

情绪之源

为什么大多数投资者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抛却了理智,而对情绪情有独钟呢?这就要提到情绪浸润这个概念了。

按照教义,情绪浸润是指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学习者在学习中需要对新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将其与其他信息关联起来,以便在保持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复杂信息,这个加工过程叫建构性加工。

基于人认知与学习过程中的这种建构性加工,使情绪成为影响个人建构性加工的一部分,它使个体有选择地学习、记忆、注意和联想,并最终使个体的认知结果向着与情绪相一致的方向倾斜。简单来说就是,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认知任务中生成新信息的过程。

所以,当大多数投资者都不能很好地理解与管理自己的投资情绪时,结果就是,当市场好的时候,市场一篇欢腾,投资人将自己所有家当都放入到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但当市场出现大幅下跌后,则转变成一个极度保守的人,对投资躲如瘟疫。

如果情绪使我们在投资中高风险时贪婪,机会来临时恐惧,那么我们做什么样的事情,有可能让情绪远离我们一些呢?这就需要找一个解决的方法。

我们可以先看一下情绪浸润模型。情绪浸润模型中根据决策对象的特征与决策者与决策对象的关系将人的决策分了四种决策策略:直接加工、动机驱动加工、启发式加工和冗繁加工。

直接加工,是说当任务高度熟悉、低个体相关或没有任何动机、认知、情感、情境上的额外要求时,人们就会直接进入加工策略。我们在从事自己熟悉的工作时,大部分属于直接加工策略,这时我们的处理中是很少情绪浸润其中的。

第二种叫动机驱动,当希望得到某种结果时,个体会使用高度选择的、动机驱动的信息搜索和整合策略,以得到需要的结果。动机驱动过程不仅包括要求准确的动机,还包括由具体目标控制和导引的信息搜索和判断过程。针对一个具体目标,动机驱动较少的受到情绪浸润的影响。但证券市场至少是一个由收益、风险、时间、成本4个纬度构成的复杂市场,根据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更有利于任务的完成。面对在复杂的证券市场获利这种高难度任务,高动机并不意味着搜索与整合策略可轻易完成,高动机与情绪浸润的关系反而变得难以割裂,使动机驱动这项本应当是低情绪浸润的策略在时机投资中失效。

第三种是启发式加工,一方面如果任务简单或非常典型,并与个体有较低的关联性时,我们容易采取启发式加工,比如我们在日常聊天时的言论,往往根据对方简单的描述就可以做出一个相关的判断,这就是启发式的加工的结果。另一方面,如果个体缺少与任务有关的精细化的知识,认知资源有限,没有精确要求的时候,也会采取启发式策略。证券市场的复杂性,是一般投资人难以精细了解的,而牛市中间的购买冲动,四周充满的赚钱愉悦,使投资者虽然弄不明白,但跟风决策,就容易采用启发式的策略,最终形成发行抢购、1元抢购、低价抢购的基金投资狂潮。

最后一种是冗繁加工,当任务是复杂的、非典型的,与个体密切相关,或个体虽然具有足够的加工资源,但缺少具体的动机目标时人们会使用冗繁加工。这时,情绪会影响对信息的选择、学习、诠释以及对信息的同化,最终使情绪浸润发生。

情绪浸润模型使我们看到,证券市场的复杂性,使特定动机失效,但任务的熟悉性、复杂性与典型性、个体相关性、加工能力对市场信息的加工过程产生影响,最终影响着我们认知中理性成分的多少,影响到我们想什么与怎么想:积极的情绪导致快速的、简单的、启发式的、浅表的加工,使我们在牛市之中轻易决策,押上全部身家;消极情绪导致缓慢的、系统的、分析的、警觉的加工,使我们在市场大跌之后,投资时机到来之时,难以开始投资。

面对专业投资公司的流程化购买,这是一个购买一只股票需要看多份报告、进行现场调查、进行会议讨论才下决定的组织,那些每天只化1个小时进行股票研究的一般人如果说自己是做出了一个经过深入调查、分析的理性投资决定的话,其调查的精细程度可想而知。其加工的过程只可能是冗繁加工,充满情绪影响的。简化产品恐怕是进入直接加工策略的必经之路。

 

理性隔离带

其实每个人在投资过程中的成功的动机都是非常强的,投资人应当是非常努力去做数据收集、分析、决策的,不应该采取启发式策略。但是因为证券市场太复杂,需要判断的东西太多,从信息的收集一直到加工,到最后恐怕风险与收益难以取舍,使分析离不开这个情绪的东西,

诸如像现在投资者对市场、政策的理解,将情绪浸润表现的淋漓尽致。即便从历史来看,一定会有一个超跌的过程,当投资者从大跌的恐惧中,转向麻木以后,市场才有可能上升,这就是情绪的发泄。换个角度讲,只有建立一个更低的参照点,才会让投资者感觉到现在的盈利与未来的上升前景。

如何去纠正这种错误,我们可以尝试用情绪浸润理论来尽量规避情绪的影响。

首先,应该找自己能胜任的任务,只投资自己可以理解的、有充足时间去理解的产品;其次,降低动机,让投资回报与自己短时期的资金流分开,使投资人能够在风险与收益中平衡,第三,建立合理的目标,,比如股市太复杂,弄不明白,那么换选基金就相对简单了。

所以,在我看来,避免情绪性投资的第一点,就是要将选择与自己的知识技能相匹配的投资品,如果知识技能不足,就选择尽可能结构化、简单化了的投资品。让投资者理性地将自身能力与一个熟悉的标的相匹配,尽可能地让自己进入直接加工,是避免情绪的方法之一,只投资自己明白的产品,是投资成功的开始。投资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其结果要么是根据某些局部特征做出的启发式加工,要么是一个边学习边加工的过程,极易受到情绪浸润的影响,最终成为情绪投资者。知识技能与投资对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匹配,只可能导致分析、决策是情绪化的。这也是为什么买基金会比买股票更容易理性,因为基金产品与基金经理的决策最终形成了一个目标是超越同行的产品,购买基金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只是判断相同类型的基金整体水平的特征与基金经理超越的相对可能性,其难度远远低于每一只股票的每天的涨跌。信息简单化以后,才能够把这个东西做到情绪越来越少。

第二,投资者如果想要自己更理性些,一定要降低投资与自己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因为关联度越高,浸润度越高,在风险与收益的分析中,就愈发难以自持。如果想着孩子2个月后的2万元学费的希望就只在现在的一个购买决定,对面一个不确定的市场,其判断的理性分析成分可以想象。要投资获利、要战胜市场,必须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平和理性地做出投资决策,任何偏激的情绪都将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让投资与自己的关联度低一点,更容易走向直接加工策略的投资分析,减少情绪浸润的影响,否则赌性愈强愈会贪小利而失大利。

在这点上,与和理财师财富管理理论是一致的,即一定要求客户是将自己的闲钱进行投资。闲钱一方面可以帮助客户通过时间化解波动的风险,提高盈利的概率,同时也可以减少客户投资过程中与自身的关联度,降低涨跌过程中的情绪侵扰。客户寻求理财师的帮助也可以算直接加工策略的一种。术业有专攻,理财师对金融领域相对更为熟悉,更能容易的采用直接加工策略,相对理性地分析。

当然,理财师在摘取信息的时候,也会受到情绪影响,所以,理财师同样要让自己的投资能力、时间与投资对象的特征保持一致,保持自己的职责在可控制的信息范围内,和可控制的知识范围内,超越自己的能力追求更高收益也会使自己本来可以直接加工的策略转为冗繁加工,最终也成为情绪浸润的受害者。尤其目前受华尔街引发的金融危机所累之际,理财师也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帮助客户走出困境。现在不妨让客户静下心来,多思考一下,了解经济周期是怎么回事,在身处低谷与高峰期时应当用怎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慢慢地从投资理财经历中学会处之泰然。

合理的目标,用闲钱投资,选择适合的产品,为什么投资理财强调这些?皆与情绪有很大的联系,是因为投资决策只有在这几个条件下,才有可能是一个可以进入直接加工的理性分析。否则,我们的投资分析就是虚假的,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情绪化的结果,一遭下来,我们却是理性地解释了我们自己情绪化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