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投资理财 |
投资生活与人的一生还是很像的。
在人生选择中,我们总是在现在的满足与未来的满足中间寻求平衡。今天的快乐很重要,因为它让我们真实的感受愉悦。但同时,推迟今天的满足也很重要,投身于学习、工作、思考,虽然与人的天性享受有所矛盾,但是,能带让我们的未来拥有更多的选择,让我们未来的可以有更多的愉悦。
投资也有相似之处。金融产品中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为了获得未来更好的回报,我们恐怕在今天必须承担更多的风险,也就是更大概率的损失或更多的短期损失痛苦,使我们不得不再收益与风险中寻求平衡,在未来与现在间寻求平衡。
幸福生活与幸福投资似乎又很不相同。
在《幸福的方法》中,泰勒·沙哈尔博士把未来利益与现在利益各做一个维度,进行了四个象限的划分,当人们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时,称之为幸福型;幸福的人是真正快乐的,当我们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时,就是幸福状况。而把为了追求未来的目标,牺牲眼前幸福的状况,称之为忙碌奔波型,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既是幸福,坚信一旦目标实现后地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当人们只注重眼前的快乐,不为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担忧时,称之为享乐主义,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而从来不认真地考虑后果。虚无主义是一个特别的状态,一方面对生命失去了希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
转到基金投资中,我们如何来理解幸福的基金投资人呢?
首先是对投资回报也就是金钱的追求,是否是一种有真正意义的追求。从幸福学的理解上,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帐单烦恼。赚钱的欲望也可以成为积极的挑战,甚至给我们启发。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给我们一些丰富的经历而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从这点上理解,追求金钱本身都很难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得到了金钱本身都不能算是一个更为满意的未来。
从相对较小的角度看,即便追求投资回报是一个有意义的,今天对基金投资的极大关注与更高回报的追求,能够是一个对现在真实利益的的体现吗?对于一个在不确定世界下的,有难度的复杂决策,更高的动机与追求往往意味着决策更多的感性成分,而对投资人长期回报有价值的决策往往是在理性状态下做出的。面对每日变化的市场,更多的关注意味着更多的痛苦,无论是心理亏损的痛苦、参照点漂移的痛苦、比较的痛苦,还是未来永无确定的困惑痛苦,对大部分投资人来讲,对市场的关注,更多的意味着这些痛苦的积累,从当时的感受利益,这一定不是一个正向的,从因感受而做出的决策来看,也很难是对长期正向的决策。
可见,在基金投资中,对投资回报过度的追求,一方面从长期看,并不是一个有意义的未来,而从短期看,可能还是一个负面的现实,而投资人做此行为时,还往往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追求者,最起码是个为了更好的未来而贡献现在,过忙碌生活的人。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
从这点上讲,投资与人生真是很大的不同。
在人生中,人们往往能够划分出现在的忙碌与未来幸福的关系,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活,而贡献,这种贡献也往往的确是对未来正向的贡献,而幸福与忙碌的差异只是在如何体验现在的点点滴滴,与如何让自己的享受而不是忍受现在的点点滴滴,改善现状或对现状的感受,从而提高人生的幸福。
而在基金投资中,投资人现实的忙碌并不增加对未来的贡献,这种忙碌只能被视为现状的痛苦与对未来的负向贡献,恐怕是投资中的虚无主义,而不是投资中的忙碌者。
投资中的幸福者,较大概率是那些较少关注,并且有合理参照点与策略的人,他们透过每日波动的幕幛,定期进行调整,关注有价值的信息,对噪音进行主动性隔离,从投入的角度来看,他们在短期都是幸福的人。根据心理学家蒂姆·凯瑟的研究,时间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富裕,要能给人更多的幸福感。时间上的富裕,代表的是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追求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有更多的时间去反思,以及去享受快乐。幸福的投资人,从短期看,已经得到了时间上的富裕与享受生活的权利,而长期看,这又是对他们未来的回报有更大贡献的选择,这时的幸福投资人比幸福的人更多了一个收益,就是近期的时间上的自由,而我们努力一生往往追求的就是这种自由,这应当算是基金投资中过程中的意外收获。
基金投资中的忙碌型是什么样子呢?
恐怕是那些一方面忍不住或被迫的关注着,承担着短期亏损、少赚、没能做到最佳决策的痛苦,而同时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能够随性投资,也许是时间忙碌、也许是客户经理的劝导,也许是基金公司的投资者教育,但总是没适当的克制了情绪的影响,在痛苦的各种刺激中获得了还不错的回报。在人生中,忙碌是指忍受了当期的不悦,为未来而奔波,在投资生活中,痛苦型是指忍受了当期的痛苦,但是获得了长期的回报。
投资中的享受型是什么呢?
那是不管将来如何,当期的愉悦为重的投资者。诚然,作为财富拥有者,享受投资的愉悦,不管未来回报几何并没有问题,毕竟,财富不应当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已有生活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增加自己的生活的愉悦不妨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只是从投资的角度上讲,毕竟是有投资回报这样一个标准,即便增加相应标准,也是增加风险、成本等因素。所以,如果为了自身成就的感觉、社会需求等要素,没有得到市场的平均回报,或者说,没有得到不享受这种成就感而获得的基金投资回报,那么这种享受成就感就是一种享受主义的做法,这样做最起码还得到了投资的成就感。
投资中的虚无主义可能是投资中最可悲的状态了。
在整个的投资体验中,投资人感到的是痛苦:亏损的痛苦、参照点漂移的痛苦、比较的痛苦,整日沉浸在对未来市场的焦虑中。同时,因为这种痛苦情绪的影响,投资者采取各种投资策略,而各种策略下的决策,只是为投资人的情绪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最终难以获得市场回报,甚至是远远低于市场回报。在这种投资过程中,投资者追求更好的回报,而其决策策略决定了几乎没有可能获胜的概率,同时,投资人焦虑、无奈、痛苦并行,投入时间、投入精力,得到痛苦与更少的投资结果,这种似好实恶的状况一定不是投资人所希望的,但投资人身陷其中,难以自拔,形成了实质上的投资虚无型,恐怕这是最为可悲的投资状态了。
投资与人生还是很大不同,在人生判断中,共识是多数的,只是我们难以克制自身的惰性,而在中国现实的投资中,共识都尚未达成,只是凭借自己的感性判断而为所欲为,这可能也正是投资营销专业人员对社会能够有更大贡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