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价格粘性和价格刚性

(2011-05-18 12:13:12)
标签:

财经

价格粘性和价格刚性
2009-06-09 18:06

价格粘性

  (1)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工资粘性指工资不能迅速调整。
  (2)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
  (3)名义工资粘性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实际工资粘性指各种工资之间的相对工资比有粘性。

  粘性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不容易发生变动,而弹性就是指价格非常灵活。一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着供求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动,具有相当的弹性,从而可以促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有官定,不随市场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具有粘性。这只是简单意义上的阐述。更深入一点地说,这是模型建立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条件。凯恩斯就认为在为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价格具有粘性,当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随着货币供给的变化,价格就是弹性的。 

 

价格粘性的现实合理性  1、价格粘性符合拇指法则

  拇指法则(rile of thumb)是一种在判断或决策时走捷径的经验法则,指人们在做出判断或决策时忽略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因素。由于被忽略的是非主要因素,依据拇指法则做出的决策仍然是近似理性的,也就是说,拇指法则仅导致了对于完全理性的微小偏离。阿克洛夫与耶伦在1985年构造了一个粘性价格行为模型,通过模拟表明粘性价格行为仅导致单个决策者轻微的损失,从而证明粘性价格符合近似理性的拇指法则。

  2、用损失规避解释价格粘性

  行为经济学中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表明:人们强烈厌恶相对损失,一定金额的收益所引起的效用增加低于相同数量的损失所引起的效用减少。阿克洛夫用这一损失规避(lossaverse)规律来解释工资的向下粘性:工人反感相对损失而强烈抵制工资的减少,从而可以间接地解释向下的价格粘性(垄断竞争环境下名义工资的粘性导致名义价格的粘性)。这实际上是对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相同观点的现代诠释:行为经济学对凯恩斯的粘性工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进一步地,夏佛等人在最近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者调查了美国、加拿大、瑞典的历史数据、并对不同行业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结果表明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工资/价格的粘性行为。按照新凯恩斯主义者的分析,工资具有粘性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合同的长期性:过于短暂的合同会增加劳资双方的谈判成本和调整成本,工资调整总是缓慢的;交错工资调整:使工资并没有伴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作相同比例的上升,这种工资调滞后和不到位就使工资具有一定程度的粘性。合同签订的批数越多,平均工资调整的速度就越慢,从而粘性就越大。

价格粘性和工资粘性的区别

  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论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名义价格粘性论;而是实际价格粘性论。名义价格粘性论包括菜单成本论,代表性理论为:菜单成本和经济周期论;近似理性经济周期模型;实际刚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等。另外还有交错调整价格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通常采用交错而不是同步方式调整价格。而实际价格粘性论包括厂商信誉论、需求非对称性论、投入产出表理论、寡头市场和价格粘性论。

  工资粘性论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名义工资粘性论的代表性理论有交错调整工资论和长期劳动合同论等。实际工资粘性论典型理论有: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和局内—局外人理论。隐含合同论包括公开信息隐含合同论和非对称信息隐含合同论。效率工资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效率工资和劳动市场;效率工资的微观基础;效率工资和失业。失业滞后论也包括三方面:纯局内人的工资调整;有局外人压力的工资调整;失业的持久性和工资调整.

价格刚性的定义

  价格刚性是指价格在确定后就不易变动的现象,即价格缺乏弹性。由于市场竞争垄断所替代,出现了市场的不完全性,因此物品的价格是由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公司操纵的,因而形成了价格“刚性”,即价格在确定后不易下降,导致物价经常处于较高的指数上。

价格刚性的运用

  价格刚性主要被用来分析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失业并存的现象,即是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时提出来的。价格刚性和工资刚性的同时存在引起了物价与工资轮番上涨。虽然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物价—工资管制政策,但因为这一政策是以企业利润为前提,所以物价管制是流于纸面而难以实现的。

  利用价格刚性与工资刚性可以解释经济中的滞胀现象——工资是根据技术、工种、地位、年龄、性别等的差异而不同的,而且又分为许多个别市场。市场间不易协调,造成失业与空位并存,即有些工作找不到人干,而社会上又存在失业,二者又不能替代。失业时,工资刚性使工资不易下降,有空位时工资又上升,造成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价格刚性与工资刚性的观点以美国学者托宾等为代表。

价格刚性理论的发展

  价格刚性理论是针对均衡价格理论而言的。按照均衡价格理论,市场价格会根据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灵活的调整,但实际上,企业价格调整往往滞后于供求的变化。国外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就价格刚性的成因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为此提出了许多模型加以解释,例如信息不对称模型、弯折需求曲线模型、存货模型、接近理性模型、错开定价模型、状态依存定价规则模型等。一些经济学家用经验事实对这些理论模型进行鉴别,发现任何一个模型都有其局限性的一面,难以对价格刚性进行较为科学而全面的解释。

  经济学家布林德则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对价格刚性进行了研究,他通过书面问答或口头调查,让价格决策者自己来判定哪些因素是他们不调整价格的动因。结果是,企业家们普遍认同价格刚性的存在,对价格刚性原因的解释,认同最多的因素是:交货滞后、服务与协作失败、成本加价、隐含契约、明确的名义契约和价格调整成本。刚性价格理论说明了资源流动的障碍对价格受供求影响而变动的阻碍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价格刚性价格理论是对均衡价格理论的一种修补,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价格理论。

企业应对价格刚性的对策

  1、企业、经销商应当从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转向追求流通链条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2、企业应强化流通渠道建设;

  3、对产品流通链中的信息进行充分整合。[1]

 

 

 

另:

估计学过宏观经济学的人,在学总供给曲线时,肯定要碰到这几个概念,因为所谓的古典学派和凯恩斯、新凯恩斯学派的区别,也主要是从这三个假定而开始的。

    价格刚性,实际上就是说,工资只上涨,不下降,这是凯恩斯提出的理论,其原因是由于工会的存在,工会会阻止工资下降。所以工资很难短时间变动。其实,在我国也有这种现象,只是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因为工会,而是企业不愿意给工人涨工资,所以,工资一般不变。这也是我们所谓的富士康十二条的一个重要原因,工资太低。

    价格粘性,是指价格会缓慢的变动,只是变动的比较慢,这是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由于凯恩斯学派的价格刚性理论,假设太严,古典学派攻击他的理论,于是凯恩斯的后继者们,就把这个假设改为价格粘性,承认工资是可以变动的,只是变动的比较缓慢,原因是因为合同的存在、效率工资以及菜单成本所造成的工资不可能在短期能发生迅速变化。
    价格弹性是古典学派的供给曲线的理论假设,其认为工资能够迅速变化,使劳动市场实现均衡,而达到潜在产量。举一个简单例子就是,就像我们的气球,你稍微一碰,一会就能弹回来,反应很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