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著名鼓师郑牡丹
(2011-09-03 03:03:21)
标签:
文化 |
分类: 人物撷英 |
他对莆仙戏的继承发展贡献卓著。1954年莆仙演剧界组成莆仙戏代表队赴华东参加戏曲会演,他担任《双条汉》、《虎牢关》、《单刀会》、《百花亭》的鼓师,在剧本、表演、音乐诸方面都充分保留和展现了宋元南戏遗响的风貌。1957年开放剧目时,也是他为演员、乐队提供唱腔并掌鼓,演出了《目连尊者》、《王魁》、《活捉三郎》、《公背婆》、《大娘教子》、《三国》等二十多个古老剧目,使观众大开眼界。也为县戏曲训练班提供了不少教材。1959年《团圆之后》晋京为国庆十周年献演和1960年春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舞台艺术片时,他都参加了唱腔设计。1962年鲤声剧团在福州八一礼堂演出《目连尊者》时,国内戏剧专家云集榕城,给予很高的评价。特别是“打地狱门”那场戏,目连唱[破狱词]时,郑牡丹手执三枝鼓槌,以“双槌”、“阴阳槌”的鼓介交替运用,自如流畅,确为鼓中绝技。1980年他在仙游艺校任教时,带了三个学生,因教学成绩显著,由莆田市文化局授予模范教师的称号。1981年他为仙游鲤华剧团《寻妃记》设计的音乐荣获省戏剧会演音乐设计奖。1992年2月鲤声剧团为“国际南戏暨目连戏学术讨论会”展演《目连尊者》选场23出,由郑牡丹将司鼓技艺传授给弟子朱明志,演出后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赞扬,都说:“很特别,很有研究价值。”
他最可贵的精神,还是对自己所掌握的莆仙戏音乐遗产,能够毫不保留地奉献出来。经常是利用休息时间给记谱者提供方便,将濒临失传的唱腔曲牌,一句一板一遍又一遍地唱出来,并把各种唱腔的用途和特点逐一讲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谢宝燊就是其中受益最多的一位,也是一位最忠实的徒弟,曾向他记的曲谱有500多首。1983年后仙游师范高级音乐讲师游天菁向他记谱的有《目连尊者》三本计287首唱腔曲牌,还记录了莆仙戏“双槌”、“阴阳槌”、“阴阳槌满锣”的锣鼓经三百多种,为后代留下珍贵的莆仙戏音乐资料。
由于他得“院里教”的真传,而且一生所经历的剧目极多,身上蕴藏的莆仙戏音乐艺术堪称博大精深。他在编曲方面造诣尤深,一曲多变运用之法极其精通,即是根据人物性格、行当、表演准确地选择唱腔,并变化运用;对组成套曲更是得心应手,能灵活运用集曲的方法,哪怕戏中主角的唱词再多,他都能有条有理地编出动听悦耳的大段唱腔,并能充分发挥传统表演艺术,其代表作有《团圆之后》、《莲花庵》、《追鱼》,《寻妃记》等。所以陈仁鉴先生称他为莆仙戏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