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五)毛诗序、孔子与《诗经》、《诗经》六义

(2016-11-14 14:07:11)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育儿

分类: 诗经·楚辞

一、《诗经》的毛诗序

汉代初期,当时有齐、鲁、韩三家研究《诗经》的,这三家占据了《诗经》研究的主导地位。毛诗比较晚(汉代毛亨、毛(chánɡ)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但是毛诗起来以后,发展的势头非常好,很快就在《诗经》学界取代了三家诗,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毛诗,是以毛亨给《诗经》作了一个传,东汉郑玄又为"毛诗"做了一个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毛诗传笺》是毛诗安身立命最重要的书,这个书到了唐代时由孔子的后裔孔颖达作了个《毛诗正义》。我们现在所说的毛诗,实际上是由这么几代人共同完成的。

毛诗在汉朝时能够取代三家诗,主要来说,就是它的解释比较符合《诗经》的本义,同时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就是王权的需要。在这里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毛诗序,毛诗序是非常重要的一篇研究《诗经》的文章。它不仅是研究《诗经》的一篇重要文献,而且也是研究上古时期美学思想的一篇重要的文献,这是李泽厚先生所说的。

《毛诗故训传》在《诗经》每篇的原文前都有一些序言性质的文字,世称“诗序”。而《关雎》原文前的这篇序言属篇幅最长,历史上称《关雎》前的序为“诗大序”,其他为“诗小序”。《关雎》前的“诗大序”看起来也是一篇总序,所以历史上又称《毛诗序》。

从两汉开始,一直到宋代,研究《诗经》必须读毛诗序,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之后,从两宋开始,有人怀疑毛诗序,所以就引起了很多的争议,这里面大概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我们知道的。一个是毛诗序应该不应该要?两宋之前,都认为毛诗序是必须要的,是学习《诗经》必读的文本。到了宋代,宋人开始以大胆、创新的目光审视以往的一切,于是就诞生了以欧阳修为首的疑序派,到南宋的朱熹成为疑序派的集大成者。于是两宋之后,存序派(保存诗序,诗序是最重要的)与疑序派(诗序是可以废除的)争论了近千年,可以说是难分难解。

第二个问题就是,毛诗序究竟是谁写的?对这个问题也是争论不休,大致来说,有八种以上说法,比如有人说是《诗经》的作者自己作的,也有人说是周公作的,也有人说是孔子作的,那多了。到了汉代的时候,《后汉书·儒林传》有一句话:“宏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因为《后汉书》是史书,史书上这一说,很多人都认为毛诗序是卫宏所作,但是至今还有人怀疑。我们也认为,卫宏是东汉人,尽管史书上是这么说的,是非常有力的证据,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徽阜阳出土了西汉汝阳侯夏侯灶的墓葬,这个墓葬里出土了《诗经》的简片有170余条,而且有诗序,尽管只有几个字,但确定是诗序无疑。也说是,夏侯灶死的时候,诗序就已经有了。夏侯灶是什么人呢?是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孙子,按照他死的年代,应该是西汉建国一百年之后的事吧,我个人感觉,这个时候诗序就已经有了,所以诗序产生的时代可能比这还早,但不会晚于这个时间。也就是说,卫宏做诗序的可能性不大。但学术界有这个说法,是卫宏整理了毛诗序,这个倒有可能。

第三个问题,《诗经》的每一篇前头都有一句话,这一句话是一(dòu)一句,有人称这一句就是《诗经》的小序,基本上来说,第一句话是点题了。比如《关睢》,“关睢,后妃之德也。”这句话实际上点明了《诗经·关睢》篇的主旨,然后有一段论述。几乎305篇,每一篇前头都有这样的诗序,但是人们发现,惟独《诗经·关睢》篇没有小序,这个不可能呀!305篇304篇都有小序,这篇怎么没有小序呢?但是如果你把整个诗大序认真读一遍就会发现,实际上诗大序和诗小序是掺杂在一起的。怎么来说呢?就是说,“关睢,后妃之德也。”然后,“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到这儿,这是《关睢》篇的小序的第一部分,然后,从“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一直到结束,这一部分是《关睢》小序的后一部分。从“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一直到“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之前全部是诗大序,也就说,诗大序是夹杂在关睢篇小序当中的。

第四个问题就是对诗大序的认识,李泽厚先生称“诗大序是东汉儒家美学的一篇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献。”这句话是对诗大序的充分肯定,大家好好地琢磨琢磨,里头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考虑去研究。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些,你想想,它就谈音乐与国家政治情况的关系,其中也谈到了变风变雅的问题。那么它还谈到了风与雅的问题,诗经四始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有提到。诗大序中也谈到了这么一句,“吟咏情性,以风其上。”我把韵文的吟诵称之为吟咏,我作了《吟咏学概论》的依据就是从这来的。古人读诗、韵文是吟咏的,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它谈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你看看,这个对诗的重要性,我们在第一讲时的确是谈得非常清楚。所以说诗大序是研究诗经的一篇非常非常重要的文献,因为有很多后人的观点,实际上都是从这里头来的。你看我们平常说的很多问题,比如诗经的四始、诗经的教化的意义、我们办什么事情应该有利有节,等等,很多的观点,实际上根都在这里头。所以我希望大家有机会好好地读一读。

二、孔子与《诗经》

    前人争论最多的就是孔子是不是删诗了?司马迁说是,当时有三千首,孔子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然后选了305篇。但是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争论不休。我们今天来看,有两个观点我认为是对的。第一,在孔子之前,《诗经》就已经基本定形了。因为《左传》中明明记载有一个事情:吴公子季札到鲁国去访乐了,去听鲁国的音乐,听什么呢?开始就听了《周南》啊《召南》啊,十五国风听了十四国风,可见当时《诗经》已经基本定形了,而这个时候孔子还很年幼,好像才8岁,那他肯定没有删诗的可能。第二个,我们认为,孔子对于《诗经》是做了巨大的贡献。大家都是喜欢国学的,你们读一读《论语》,《论语》中孔子大概十几处谈到了《诗》。而且孔子晚年不去周游列国了,回去开始整理《诗》、《书》了,说明孔子对《诗经》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这两点是肯定的。所以我们不必考虑孔子是不是删诗,明白孔子肯定对《诗经》做出巨大贡献就可以了。

三、《诗经》六义

    《诗经》的六义,前人说得很清楚,就是“风雅颂,赋比兴。”但古人不是这样说的,是风、赋、比、兴、雅、颂。是按这个顺序来的。这里头牵涉到经学的东西比较多,我们知道《诗经》六义就可以了,这都是学习《诗经》所必须知道的常识。

                            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是《关睢》篇的小序的第一部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之,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fěnɡ)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这一部分是《关睢》小序的后一部分。)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