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四)《诗经》的成书、作者和地域问题

(2016-11-07 23:21:06)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育儿

分类: 诗经·楚辞

一、《诗经》的成书

《诗经》的成书,说实在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工程。你想,一部诗集,时间上,上下绵延了五个多世纪甚至六个世纪,作者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作者的足迹遍布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安徽等广袤的地区,大家知道,在当时,语言文字音韵根本就不统一,交通信息极不发达,在那种情况下能出现这部诗集,本身就是奇迹,这个奇迹的创作者就是周太师。周太师呢,这些优秀的诗人兼音乐家们,他们首先是收集诗,然后用统一的音韵、文字去改造诗,最后才把它推广出去。没有他们的努力,便没有《诗经》的今天。所以说《诗经》的成书是源于周太师们的努力。那么周太师花这么大的力气去收集诗、修改诗,并把它们编纂成一部经典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了解各地的情况,第二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宴(xiǎnɡ)、祭祀、朝会等活动需要的新的音乐,有人说这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享受的需要,这也说得过去。第三是把采集来的诗整理加工之后,作为教育贵族子弟的教材,那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一般文学史上都说到这个问题。其实依我来看,收集诗、整理诗,最大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享受、为了了解民情、为了教育贵族子弟,最大的目的,或者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推广诗。

我们知道,在当时文字、音韵还没有统一,但是周太师把这些诗整理好了再推广出去,推广出去了就是周太师所认可的文字、雅言和音韵。大家知道,有句俗话说“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今天我们全国各地的文字是统一了,语言有普通话,但是方言还有很多。你比如说粤语、福建闽南话,尤其客家话,不用说这个了,那么就是云南、广西、贵州的方言都非常非常的丰富,他们与普通话的距离甚远。所以说,春秋时期,《诗经》产生年代的方言那就更不用说了。

我曾经说过,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但是他实际上未必统一了语言,有人不太同意我的这个观点。依我看,推广《诗经》的本身第一是推广文字,比如“关关睢鸠”这几个字,我用我中央所在地的地区的文字给它推广出去了,你们以后再写“关关睢鸠”这几个字就按我这个来。《诗经》推广的语言是什么呢,是中央所在地的雅言,你就得按我这个雅言去读。文字音韵和语言声音都得按这个来。《诗经》一共有两千多个单用字,当时这两千多个字应该在书写和读音上达到了统一,尤其是音韵上达到了统一,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的推广,这就像我们推广普通话和简化字,是中央向地方推广的一种模式。当然我们现在的力度比那时要大得多了。这是一个。更重要的一个,我在上次讲课时给大家说到了,周人分封他的亲戚、子弟到全国各地当诸侯,他害怕这些人到地方以后,为地方的语言、文字、思想所异化,所以说,推广了《诗经》,你就不要忘记你是周人的后裔,要学中央政权所在地的雅言,要用我们统一的文字,要重要的是,要把思想统一到《诗经》的高度上来,用代表王室的思想的作品,也就是《诗经》,用《诗经》中所反映的思想去统一各个诸侯国贵族们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等。

也就是说,诗不仅是周王室与地方语言、文字、文化的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作为周族内部的一个粘合剂,成为周人联系中央与地方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你们大家都读《诗经》,那么你们就按照《诗经》思想意识去做,按照《诗经》所表现的道德情操去做,这样你们就可以和中央步调保持一致。当时没有报纸电视,没法和中央保持一致,怎么办呢?你和《诗经》保持一致,就是和王室保持了一致,所说,《诗经》的推广是非常非常重要。

二、《诗经》的作者及产生地域

《诗经》的作者,前人说了很多,尤其是《毛诗序》说了,这个某公所作,那个是某王所作等等。后人已经有分歧意见了。我们的看法是这样的,《诗经》中能够确定作者的有六篇,像《鄘风·载驰》是许穆夫人所作,为什么呢?因为《左传》中有一段记载,记载了是许穆夫人赋,就是许穆夫人写了《载驰》这首诗,这个诗的内容与历史记载完全一样,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还有小雅的《节南山》,诗最后一节有“家()作诵,以究王讻”,可以确定《小雅·节南山》为家父所作,《小雅·巷伯》有“寺人孟子,作为此诗”,这些是从作品中获得了内证,可以证明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如果大家对这个问题有兴趣,你还可以看看我那本《诗经诠译》的前言。在我看来,诗经的作者是包括了这么三类:第一类是六首诗可以基本确定,还有一些,《左传》上有记载,有三首诗可以基本认定了。此外传统的说法还有一些。大概总共下来,诗三百有13首诗的作者基本上可以确定,其他292首作者难以详考,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暂作存疑为好。

《诗经》产生的地域,按照传统的说法是,产生于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几乎绝大多数的《诗经》研究者都是这样确定的。我在这方面的一个贡献是什么呢,我的贡献是,认为《诗经》不仅是产生于这些地方,我又给增加了一个地方。增加了哪儿呢?增加了安徽。为什么呢?我的依据是当时陈国所辖的地域,包括安徽的一部分,因此,《诗经》产生的地域,我认为应该包括今天的安徽,这是我的一个小小的贡献。

具体来说,周南、召南按司马迁说,周南召南是分陕而治,陕是指河南的陕州,不是陕西,也就是陕县。陕县在今天的三门峡以西,也就是说,从三门峡往东到洛阳,从陕县以西,到陕西的彬县,基本上是一条直线,北边临近黄河,南边一直向南划平行线。分陕而治,司马迁说得很清楚。在考古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在原来陕县的城墙上,立了有一个石柱,老人们说,那上面刻了有几个字“周召分界处”,这个石头现在还保存在三门峡(ɡuó)国车马坑历史博物馆中。原来在陕县的城头上,后来修三门峡水库时拆迁了,那么就把这个石头挪到三门峡的博物馆中。但是这点我们必须明确,虽然是分陕而治,但是周南和召南的治邑,也就是他们办公的地点,并不是在这,应该还是在陕西。由陕县往东到三门峡,由陕县往西到陕西的彬县,一直往南划到湖北,这么一片大地方,就是周南和召南的治邑。他们统治管理的地区。

邶、鄘、卫,都在河南的新乡、鹤壁地区,如果朋友们有兴趣的话,我建议大家有机会可以来河南鹤壁转一转,为什么呢?因为淇水还在。我是2002年第一次去过鹤壁,淇水水很小,踩住河里的石子就可以过去,我马上想到了卫风的《氓》的那一句“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暑假的时候。那年的十月呢,我又第二次去到那儿了。到那一看,水势好大,我马上想到《氓》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现在淇水依然还在,鹤壁还保留了很多《诗经》的遗迹、遗物,一直到新乡和濮阳。“至于顿丘”,顿丘的遗址现在被找到了。所以要研究《诗经》的邶、鄘、卫,你来河南的濮阳、新乡和祁县鹤壁市,这些是非常好的地方。王风就是在今天河南的洛阳,现在还有洛阳的王城公园。郑就是河南的新郑,新郑还搞了个郑风园,当然是后人做的了,里头把郑风的每一首诗都刻在石头上,也很有意思,郑风在十五国风中是很有特色的。

齐风在山东,魏风在陕西、唐风在山西,秦,今天的秦地,陈,在河南的淮阳,如果大家有机会去河南我希望你去一下河南的淮阳,陈风的第一首《宛丘》,宛丘还在呀。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我去淮阳,路旁边有几个土堆,平地上突出来的几个土堆,我说怎么回事呀?当地的同学跟我说,那叫平粮冢,知道吧。我说平粮冢什么来历呀?他说你没见过老包陈州放粮呀?刘衙内、曹国舅他们来陈州放粮,结果他们在粮食里掺了很多沙子,老包来了以后,把沙子都筛出来,把沙子堆那儿就成这样了。我一听哈哈大笑,我说全世界的粮食都拉过来,你筛出来的那些沙土石子也成不了这。上世纪六十年代咱不知道那是什么。后来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在那里进行考古挖掘,知道了那是上古的遗迹。再后来我知道宛丘就是那个地方。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桧、曹、豳,桧在河南的密县,曹在山东曹县,豳那是陕西的彬县,二雅不用说了,三颂也不用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