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天都在变,你拍的永远不是最新的”——南极中山站的变迁

(2011-02-23 00:00:00)
标签:

杂谈

南极

中山站

变迁

景点

分类: 已发表稿件

本报记者带您走进南极

夜幕降临,顺着高低不平的地势,今年新架设的一盏盏路灯在中山站站区延伸,在不远处冰山的掩映下,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切感。

怎么样,现在看起来像个小村庄了吧。目睹此景,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助理兼能力建设队队长孙云龙由衷感叹。身边一队员接过话茬:我都觉得是小城镇了。

确实,自19892月建站以来,中山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讯——天涯若比邻

严格地讲,26次越冬队队员曹硕至今还没见过自己的宝贝女儿,但在过去14个月里,他通过视频和电话,目睹了女儿的出生和成长。

她现在可长能耐了,一天一个样。说这话时,曹硕一脸的幸福,最近视频聊天开始叫了。

女儿出生时,曹硕正在中山站越冬。妻子 321日入院,宝宝留恋母体迟迟不肯出来。当时每天最盼、最怕听到的是电话铃声,那几天我把电话搁在床头,吃饭端回来吃,生怕漏接。每隔四五个小时,他要和家里通话一次。直听到电话那头母亲传来的母女平安的声音,他的心才落地。

通讯方便是大家感受中山站最大的变化之一。

如今中山站宿舍楼的走道里,摆放着两台电话机。每人上站后都给分配了账号,拨打电话产生的费用将自动记录。从中山站拨国内电话,相当于从上海打电话到所在城市,算国内长途,拨上海号码还是市话。万里之外的亲人拨打“021-50388558”转分机号,还能顺利找到队员。

没在中山站越过冬的人难以切身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

26次越冬队队员郑敏已是第四次来南极,在中山站越冬三次。他清楚地记得,2001—2002年第一次在中山站越冬时,为了方便和家人联系,托关系花了近5000元装了个电话。电话打回家,老婆就舍不得挂。最长的一次打了1个小时,打完了我后悔,但她不后悔。郑敏能理解爱人的寂寞、委屈,说后悔,因为心疼昂贵的通讯费。

当时往国内打电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卫星通信电话,一种是海岸电台转接的电话。卫星通信不受时间和环境的影响,随时随地可拨打,且不需要中途转接,但价格贵;海岸电台通话受地点和环境的影响很大,通讯质量差,有时一句话得重复多次,优势是价格相对便宜,与上海通话每分钟人民币3元,与国内其他地方通话每分钟是4元,一般情况下,大家还是选择后者。越冬一年多,郑敏拿了5万多元补助,光通讯费就花了近4000元。

海岸电台还有一个最开始大家不知道的特点,无任何私密性可言,可以说是一个大广播,通话时不仅在同一个房间准备打电话的队友可以听到,全世界使用该频道的用户都可同时听到电话中所说的每一个字。通常这头问想不想我啊?要说不想,那是假的,但那头多是识趣地回答嗯,嗯。如果不知道收听特点,不经意间就向全世界发出了爱的宣言。

通讯不畅,队员们的南极生活变得十分单调。

在短则几个月、长达近两年时间里,考察队员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通讯员早上将节目录好,晚饭时播给大家听。

但今年大年初二,宽敞明亮的综合楼内笑声连连,新鲜出炉的央视春晚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过节的热闹气氛。节目是27次越冬队通讯员王林涛从网上下载的。

以前,考察队员要想看到春晚并非易事。中山站没有电视信号,要看到当年的春晚,最早也要等度夏结束回国途径澳大利亚时。知道考察队员喜欢看春晚但又看不到,我国驻澳使馆人员会把录好的春晚带子送给考察队员,最早是录像带,后来是碟片。越冬队员则得等第二年返回时,补看前两年的春晚。

2009年开始,中山站有了网络和电话,虽然带宽才512KB,但已是很大改进。

万里之外的国人也开始追随科考队员在网上发布的照片、语言文字,走进南极,了解中山站。从南极帅哥朱亲耀到中山风雨情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站长赵勇,一拨拨队员像在进行接力比赛,将南极介绍给每一个热爱它的人们。

现在在南极好像在国内出差。郑敏说。

科考——以我为主

中山站的天鹅岭上,六边形外观的物理观测栋已是中山站一道新的风景。

1996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胡红桥第一次在中山站越冬,观测极光、电离层。

当时我们自己只有一台电离层测高仪,极光观测则是中日合作,设备由日方提供,我们负责观测,数据双边共享。但前段时间,他已将当年日方提供的部分仪器打包回船,将邮往日本。

如今,我国在这方面的观测能力明显提高,由以外方为主到以我为主。

在电离层观测方面,我国添置了高频雷达、电离层测高仪、电离层闪烁仪;极光观测方面安装了极光光谱仪、多波段CCD极光成像系统。  

1996年,天鹅岭只有固体潮观测,如今却热闹了很多,卫星监测、大气本底观测……科考内容更加丰富。

20102月,我国在中山站附近海域独立建成南极首个永久性验潮站。该验潮站可实时监测海平面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动态数据。同时还将为南极科考准确及时地提供中山站附近海域的潮汐预报,为船舶航行提供安全保障。

此前,我国是与澳大利亚合作建立永久性验潮站,但由于设备老化,难以满足数据采集工作的需要。18年前,当时还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读硕士的郑向东在中山站的观景台上架起了Brewer臭氧总量观测仪,观测大气中的臭氧总量,但现在的观测内容则增加了很多,包括近地面黑碳、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汽,其中二氧化碳、甲烷被认为是引起气候变化的最主要温室气体。这些观测内容足够与中国气象局在国内设立的一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规模相当。

极地科考对于中国,乃至其他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科研处女地,甚至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郑向东以自己的本行为例,极地气象和大气化学成分的长期连续观测将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多了。”1996年,胡红桥开启了博士生在中山站越冬的历史,之后这似乎成为一种惯例,今年光越冬队里就有3位博士生,算上度夏队员,比例更高。

环境——像是在国内办公

在一幢幢钢结构的新楼里,一排用半高箱组装的房子已显寒酸,红色外壳上的油漆已经斑驳,在室内昏黄的灯光照耀下,长长的走廊有点黑,间或还会闻到一股霉味。如果不是特殊必要,已经很少有人去推开那道沉重的门。

但在不到1个月前,这座名叫主楼的地方仍热闹非凡。

主楼里有厨房、餐厅、水房、报房、医务室等。餐厅只有约30平方米,平时摆放了10来张桌子,度夏期间人多,用餐高峰时可能还要等座,或者在过道加桌椅。餐厅还是队员们的活动室。

在很长一段时间,它和贴有祖国你好几个字的发电栋、中山石、脸谱油罐一起构成了中山站的标志。

到了冬天我们不敢拖地,边拖边结冰。胡红桥说,即使餐厅搁三台电暖器,大家穿着厚厚的衣服吃饭,仍会感觉冷。在只下雪不下雨的中山站,主楼还经常因屋顶积雪融化下雨

但现在,茶余饭后,大家在能看到冰山的综合楼里,边看风景边聊天,唱卡拉OK,甚至可以在餐厅一侧的小型室内篮球馆内打篮球。综合楼内有地暖,有酒吧,各个房间还可以自设温度。

发电栋二楼的台球室还在使用,但已堆了不少杂物,那曾是大家的重要休闲去处。现在站内有了健身房,各种设施已经比较完备。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张翼博士说,今年我国将完成中国南极十五能力建设中山站改造项目收尾工作,包括综合楼、车库、综合库、物理观测栋、污水处理栋、高频雷达机房、焚烧炉等建筑;十五期间总建筑面积约3800平方米。

现在就像是在国内办公。不少队员说。

食品——应有尽有

在寸草不生的南极大陆,所有的物资运输全靠雪龙船。为了供给中山站一年的食物,雪龙船从国内出发时运来了各种各样的食品,途经澳大利亚补给时也会捎带一些新鲜蔬果。

27次越冬队管理员卢成告诉记者,目前站区有5个用来装罐头、饮料、饼干等的常温库,2个冷藏库搁蔬菜、水果,2个冷冻集装箱装各种肉类以及冷冻食品。

27次越冬队大厨张晖给记者出示了这次的补给详单。食物补给分常温食品、冷冻冷藏食品两大类。常温食品里,主食类有大米、面粉、糯米、玉米碴、小米、花生米、绿豆、黄豆、红豆、芝麻、挂面等18种;有火腿、香肠、腊肉、酱鸭、干贝、海参、腰果等39种腌腊、干货海产品;有香辣酱、甜面酱、葱粉、嫩肉粉、椒盐粉、沙拉酱、孜然、火锅调料等调味品,多达60多种;罐头、酱菜、烟酒饮料等近70多种。此外还有多达18种小食品,包括月饼、饼干、杏仁、薯片等,这还不包括脱水菜、茶叶。

冷冻冷藏食品同样丰富,包括牛羊肉、家禽、猪肉、水产、新鲜蔬菜、速冻蔬菜、速冻火锅食品、速冻点心等近130项。

国内有的这里都有。卢成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鲜蔬菜和水果的不足。目前库里只有苹果、梨、柚子、脐橙等有限的几种水果。蔬菜间里的品种更少,大白菜、洋葱、土豆等,种类屈指可数。大白菜仍是越冬期间队员们的蔬菜主力

但不少老南极表示,与以往比,有了冷冻冷藏集装箱,站上食品保存条件已有提高。

管理员每天都要到食品仓库里察看,确保仓库内恒温,另外还要根据各种食物的储存状况,合理安排越冬队员每天的膳食,同时尽量延长新鲜食物的储存期。此外,培育芽菜也是越冬队员补充新鲜蔬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山站上各种芽菜很多,如国内常见的黄豆芽、绿豆芽、豌豆苗、萝卜苗等。

中山站的这些变化可忙坏了黑龙江测绘局的陈迎浚。他此行是为建立三维虚拟的、交互式的中山站采集数据,让他犯愁的是拍出来的照片始终跟不上站区变化。

每天都在变,你拍的永远不是最新的。有人这样安慰

(本报南极中山站222日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