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蒿茧和寒食节
(2023-04-12 16:52:08)
标签:
高桥好好茧寒食节 |
分类: 杂谈 |
蒿蒿茧和寒食节
文/赵怀德
清明了,窗外小雨淅淅沥沥。前几日,高桥的亲友送来一盒蒿蒿茧。包装精美,“糯米蒿蒿茧”几个大字十分醒目,仔细一看,还有一行小字“镇江市丹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着那碧绿的蒿蒿茧,我陷入了沉思:莫非这高桥蒿蒿茧还有我不知晓的故事?我戴起老花镜,从包装盒上找答案。原来,蒿蒿茧曾经是太平天国军的“行军丸”。1857年(清咸丰七年),天京(今南京)东大门句容失守。清军包围镇江,太平军奋力抵抗,因为水土不服,大病小病不断。一军医发现顺江洲(今高桥)糯米蒿蒿茧有祛病强身的奇效。高桥的蒿蒿,是一种艾草。《本草纲目》记载,艾草有抗菌、抗病毒、止血、平喘等功效。而高桥的糯米蒿蒿茧性温无副作用。
每年快到清明,高桥家家户户采摘蒿蒿,准备做蒿蒿茧。蒿蒿茧既是清明扫墓的祭品,又是馈赠亲友的特产。而今蒿蒿茧已经是镇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道直到清朝咸丰年间,高桥才有了蒿蒿茧?我翻阅各种资料,从网上搜索相关文档,想着把高桥蒿蒿茧的历史再向前推推。
突然,我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在清明扫墓,而把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渐渐淡忘了。蒿蒿茧是不是和寒食节有关呢?
寒食节在清明节气的前一两天,又称为禁火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献公死后,王权之争致使晋国大乱。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乱,流亡他国十九年。介子推等几位大臣追随公子重耳,不离不弃,忠心耿耿。重耳流落到了卫国,没有吃的,众人煮食野菜,重耳难以下咽。介子推于是偷偷地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放入锅中,煮成肉汤递给重耳,重耳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当得知肉汤由来后感动得泪如雨下。重耳后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归国杀了晋怀公,成为晋文公,励精图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论功行赏时,不求名利的介子推选择归隐,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上。晋文公多次劝他出来未果,于是下令放火烧山,想要逼他出来,可介子推坚决不出,和母亲一起被烧死。晋文公感念介子推的忠义,将他收殓葬在山上,并修祠立庙。为了表达哀思,又下令在介子推死的那天禁火,吃寒食。由此便有了寒食节这个传统节日。
由此可见,寒食节的扫墓祭祀活动早已成为华夏民族缅怀故人先贤、寄托哀思的主要形式。后来,因为寒食节的主要活动与清明节活动相似,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人们便把寒食节和清明节活动合一。慢慢地,很多人意识中就只知“清明节”而不晓“寒食节”了,清明节就成为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
纵观历史,高桥的蒿蒿茧,只是在太平天国时期才发现有祛病强身之功效,而绝非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我认为蒿蒿茧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镇江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起源于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