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名、字、号、别号

标签:
姓名字号别号伯仲叔季杂谈 |
分类: 象数理占 |
古人命名有哪些讲究?
在中国古代,名字被赋予了很多礼仪和祝愿。孩子出生后就得有个乳名,俗称小名。如《三国演义》里曹操乳名阿瞒、刘禅乳名阿斗。《礼记,内则》上说幼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并要郑重地举行命名仪式。命名那天,男女都要早早起来沐浴更衣,准备饮食。然后由母亲抱婴儿出房,父亲则执婴儿右手而名之。后世习惯在孩子入学前后命名,称为“本名”。“本名”有时由祖、父取,有时由蒙师取。命名原则,按照《左传.桓公六年》记载,说是“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有信”指“以名生为信”,根据出生时的特点命名,如出生的时日、声音、生理特征等,都可以作为命名取信。良叔虞出生时,手掌纹理象“虞”字,故取名“虞”。郑伯逆生难产,故取名“寤生”。“有义”指“以德命为义”,取名常用祥瑞之字,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有象”指“以类命为象”,取名常取类似的事物,如孔子生而圩顶,像头上隆起的山丘,所以取名孔丘。“有假”指“取于物为假”,即假借其他事物命名。如宋昭公杵臼、孔丘之子孔鲤。“有类”指“取于父为类”,如鲁庄公与其父桓公的生日相同,故取名同。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重视命名的取义,以寄托父辈的期望,因此历来以美好的事物和德义命名者多。命名有时还可以加上排行、辈份,如孔、孟、曾参的后辈,至今还按字辈排行而取名。
什么是字号,字与名有什么关系?
按照《白虎通》的说法:“人所以有字何?冠德名功,敬成人也。”《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将这两段话加在一起理解,就是中国古时男子20岁,要结发加冠,举行加冠礼,标志他进入了成年。女子15岁,结发加笄,举行及笄礼,标志她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这就是说男女到成年,就要在名字之外另起字号了。这个字号是为了“敬其名”。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因为中国的习俗直呼其名者只有长辈、上级和自己,平辈、晚辈就不能直呼其名,呼了就是不敬。所以人到了成年这后必须得另加字,以便别人称呼,而且避免呼名之不敬。所以《礼记.曲礼上》才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古人之字往往是两个音节,即由两个汉字组成。后世也称表字。古人取字原则往往是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如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张飞字翼德、鲁肃字子敬、杜甫字子美、李贺字长吉、张祜字承吉等。都是名的同义词。而韩愈字退之、王明字如晦、王勃字子安、王倬字用俭、王晦字子明、屈动字静元、张柔字德刚等,都是名的反义词。古人也还有不止起一个字号的,如鱼玄机字细微,一字蕙兰;陶正靖字稚中,一字晚闻等,都是两个字字号。先秦贵族男子字前面还常加伯仲叔季,以表示排行,如泰伯、仲雍、季历。还有时在字的后面加“父”、“甫”,以表示性别。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这里的“父”“甫”都是男性的表征,是美男子之意。春秋时常在字前加“子”字,以示尊称。如伍员的字“胥”,“胥”前加“子”称“子胥”,则表示尊重;颜回字“渊”,前面加“子”称“子渊”,也表示尊重。古人名和字一起称呼时,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如孔父嘉,孔是姓氏,父是字,嘉是名;叔梁纥,叔是排行,梁是字,纥是名。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身长10尺,武力绝伦。所以他姓孔名纥字梁。汉代以后则习惯于称称名后称字。再往后则两种情况都有。
什么叫号和别号?
这个“号”字的本身,对人来讲就是指的是“别号”。“别号”与人的名和字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中国人除了有名和字以外,别号的起源也很早。《庄子.在宥》中说:“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成玄英疏谓广成子就是老子的别号。可见中国人用别号确实很早。魏晋以后,上层的文人学士自起别号的现象更加普遍。如葛洪自号抱朴子、陶潜自号五 柳先生、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自号放翁、陈振孙自号直斋、陈洪绶自号老莲、悔迟、老迟等等。几乎无一文人无别号。别号的取义角度、理由、原因繁多。李白家乡叫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作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因而自号东坡居士。陆游才气超逸,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陈洪绶出家为僧一年有余,故自号悔迟。由于别号越来越普遍,情况越来越复杂,故宋代便有徐光溥编辑《自号录》、清代史梦兰编辑《异号类编》,以供人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