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精选(一)
(2011-04-04 17:27:13)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中考资源 |
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精选(一)
飞翔鸟 http://blog.sina.com.cn/gx168168
主页:http://www.docin.com/jysfxq
一、(2007梧州市中考)
补
⑴一天,儿子出去玩时,一双牛仔磨砂鞋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他回家后递给我说:“妈妈,扔了吧。”我默默地接过那双鞋,那是我花了280元买的,穿了还不到一周,我能不心疼吗?
⑵我拿着鞋来到小区门口的鞋摊前,老师傅和善地接过鞋子说:“让我试试吧,兴许能补好。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想给这两只鞋都打上补丁,这样对称一些,而且更好看些。”看来,也只好这样了,我放下鞋子走了。
⑶过了几天,我去取鞋。果然,另一只鞋子也被刻意地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用粗粗的麻绳一左一右地缝合起来,裂缝呈树枝状,针脚也有些歪歪扭扭,与牛仔的质地浑然一体,风格粗犷,比先前多了一种别样的风味。我惊叹老师傅的手艺,真可谓巧夺天工啊!
⑷把鞋子拿回家后,我没有立即给儿子,我怕他不肯穿。正好全家人在看电视,是抗日战争题材,我就问儿子:“知道什么叫补丁吗?”
⑸儿子郑重地答道:“补丁就是软件当初设计得不完美,后来又设计了一些用来弥补缺陷的程序。”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我想跟他说的是鞋上的补丁啊。
⑹儿子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他的电脑补丁,我就想用忆苦思甜的方法让他接受那个鞋子上的补丁。我给他讲了我小时候的故事:
⑺小时候,家里很穷,孩子也多,往往是老大的鞋子小了,留给老二老三穿,等一双鞋到了我这个老四的脚上,鞋帮都掉了,鞋底也磨薄了。母亲就在灯下给我一遍一遍地缝补。那时,我多么希望有一双属于自己的新鞋啊。
⑻不知儿子听懂了没有,我拿出那双鞋子,递给儿子说:“这就是补丁啊。”
⑼他接过鞋子左瞧瞧,右看看,欣喜若狂地对我说:“哇,老妈,你真是神来之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创意啊!”说着,他奔过来,夸张地在我脸上亲了一口。我笑笑说,老妈没那么伟大,这是门口老师傅的杰作。
⑽第二天,我刚踏进门,发现门口齐刷刷地放着五六双鞋,我吓了一跳。每双鞋子好像都是新的,可是,每只鞋子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口子。我心里纳闷:这小子,不会把老妈当成修鞋的了吧?
⑾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从屋里涌了出来。儿子说:“大家都说我的鞋有创意,都买了新鞋,让你拿给那个修鞋的师傅,尽全力给他们做得有个性一点儿……”
⑿儿子还在一边叮咛我,我的心在疼痛,泪水也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
⒀我想:孩子们思想上的补丁该如何打才好呢?(选自《短小说》2007年第1期
12.上文为什么以“补丁”作为标题?结尾中的“补丁”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⑴段中的“心疼”和第⑿段中的“心在疼痛”各表达什么意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⑶段对老师傅所打的补丁作了具体的描写,这样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文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B.上文选材立意的特点是以小见大。
C.上文第⑺段的记叙顺序是倒叙。
16.文中“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将买来的新鞋划破后再拿去打补丁,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08梧州市中考)
⑴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⑵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树。
⑶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的都大、都深。
⑷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⑸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⑹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⑺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⑻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也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⑼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葱更挺拔。
⑽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⑾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就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⑿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⒀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倚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⒁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⒂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⒃他一下怔住了。
⒄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⒅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有删改)(作者:凌可新)
14.(1)根据语境,说说下面加点的词的含义。(2分)
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都是渴求的光芒。
答:
(2)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说说“他”终于明白了母亲的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用“//”将上文划分为两个部分。(在下面序号间划)(2分)
(2)写出这两个部分的大意。(2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3)请给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孩子人小力弱,但他挖的树坑比母亲挖的都大、都深。这说明他很有志气,愿付出更大的代价去做好一件事,这也是他后来成才的关键内因。
B.母亲本来不想送这个残疾的儿子上学,是因为不相信他能成才。
C.孩子白天给小树浇水,从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母亲了解到一个残疾孩子对平等关爱的渴求。
D.“大家都叫他阳光”,是因为这孩子的“脸上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他“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心中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17. 作者不在前面直接写孩子每天半夜起来喂树一泡童子尿,而在文章最后才由母亲来说破,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中的孩子身残志坚,在你读过的名著中也一定有这样的榜样,请你写出一个这样的例子。(4分)
书 名:《
身残志坚者:
事迹(60字以内):(2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2009广西梧州市中考)
张丽钧
这天,一个叫程海的高三男生来找我,嗫嚅地说:“老师,我写了一篇作文,想麻烦您给我看看。”我欣喜的接过作文,我不教他,但我一直在留意他。他长得又瘦又小,但成绩十分优异;他是“特困生”,三年的学费全免。
14联系语境,解释上文加点的词语。(4分)
(1)嗫嚅
(2)心疼
15.联系上文内容,简答下列问题。(6分)
(1)“我捏着那张饭卡,突然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惊问自己:是不是,我在无意中伤害了这个十分要强的孩子?”“我”伤害了这个孩子了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我”希望程海理解“我”这么做的良苦用心,因为希望他日后能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B.第(10)段加点的“老师”是指所有教过程海的老师。
C.老师帮助他的;良苦用心,程海是明白的,也由衷地感激老师。
D.程海最后没有多用老师饭卡的钱,是因为他还是那样苛求自己。
17.上文(7)(8)段,没有写程海在高考中的表现,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上文(14)段写“此刻,如过程海出现在我面前,我将对他说……”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对程海说些什么?请写下来。(40字以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程海,面对老师的帮助,你会接受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08广东省梅州市)(15分)
(1)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2)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他那时很自卑。
(3)五年级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4)“要发奖了!”有人喊了一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到主席台上。被喊到的大都是军官子女,他很羡慕他们。当然仅仅是羡慕,即使夜里做一百零八个梦也不会梦见自己当“三好生”,他觉得“三好生”不是他这种人当的。直到旁边的“大棍”用胳膊肘捣他,“快!校长喊你到台上领奖,你是‘三好生’啦!”福星真的照到了自己的头上。他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激动得不知所措。
(5)“快去呀!”旁边的几个人叫道。
(6)就这样,在小学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他第一次被评上了“三好生”。
(7)领奖的时候,为了替农家子弟争回些面子,他走得郑重其事。到主席台上,他也像军官子女那样向校长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
(8)接下来,就该双手接奖状了。
(9)“你来干什么?”校长的神色奇奇怪怪,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10)“我来……领奖呀。”他不明白,为什么校长对别的“三好生”笑容可掬,惟独对他冷冰冰的。他有些委屈。
(11)“领什么奖?!”校长一下子暴怒起来,“简直是胡闹!”
(12)他一下子懵了,“不是你喊我来领奖的吗?”
(13)“我叫你来领奖?”校长把“三好生”名单往他面前一递,“你看看,上面连你的名字都没有,我会叫你来领奖?”
(14)他听到身后传来了同学们的笑声。只听“大棍”一边笑一边大声嚷嚷:“哎,他信了!他信了!”
(15)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人捉弄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无地自容,转身就跑。
(16)他的班主任,一个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走过来拦住他:“别走,这次‘三好生’有你呀。”
(17)全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18)班主任走到校长面前:“这次‘三好生’有他。怎么能没有呢?我明明记得有嘛。”
(19)校长生气地把名单递给他。他仔细地看了两遍,一拍脑门:“哎呀,你看我!我写名单的时候把他漏掉了,都怪我!”
(20)校长脸一沉,“胡闹!亏你平时那么认真,也能出这种错!现在怎么收场?”
(21)全场静得出奇。
(22)班主任把上衣口袋里的钢笔拿下来递到他手上:“没有奖状和红花了,这个奖给你吧!”班主任平时常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常常别着一支钢笔,钢笔的挂钩露在外面,在阳光下白灿灿的,常引得学生羡慕不已。要知道,那个时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钢笔还是奢侈品啊。
(23)那个寒假,他过得既充实又兴奋。他拥有了第一支钢笔,最主要的是,这支笔代表着一种荣誉,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奖品。他的自卑感一下子就消失了,从此和“三好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
(24)他当时对班主任虽有感激,但更多的是埋怨。埋怨他一时的疏忽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了丑。要是领奖那天没有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该有多好!他常这样想,并遗憾万分。从此以后,无论在校内校外,他见了班主任总觉得不自在,尽量躲着走。班主任一笑置之,待他如故。
(25)二十年后,他已是某中学的一位班主任。
(26)一天,他向妻谈起了往事,提到他当年的班主任,那个平时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
(27)“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
(28)妻子笑吟吟地反问道:“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单单把你漏掉呢?亏你现在还是班主任。”
(29)半晌无语。夜半,他披衣而起,两眼含泪,拿起信笺……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24)段中“那令人难堪的一幕”所指的内容。(3分)
我的概括:
17.文中第(3)段划线句子属于场面描写,它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3分)
18.第(27)段:“‘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请你揣摩“他”说此话时的心理。(3分)
我的揣摩:
19.文章结尾,“他”为什么“两眼含泪”? (3分)
20.读了本文,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小学班主任的,请你对他作点评价。(3分)
我的评价:
五、(08广东省湛江市)
①自打上大学开始,我就成了一个游子,一只风筝。我浪迹天涯,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飞到离家万里的南方来。总想衣锦还乡,于是一年又一年地推迟回家的行期。今年终于下定决心,带领妻儿回到相隔快20年的故乡去。
②和爹娘相见的那一刻,所有的感情和语言都化成了眼泪,四十多岁的我,竟像个孩子一样哭个不停。娘喊着我的乳名,不停地安慰我,就象我小时在外面受了委屈,她把我揽在怀里,拍着我的头安慰我一样。我就越发哭得厉害。怎么忍也忍不住。
③平静下来以后,娘便开始向我诉说这些年来家里的变化。爹和娘现在早已不住在农村。他们随着哥哥和妹妹搬来县城,又搬了几次家,才住进现在的楼房里。虽然住的是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
④娘说:“一搬三穷。不少东西都扔掉或者送人了。没有办法。”娘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她说:“你快来看,就是你早先写的那些字啊本啊,娘一点没敢动,怕你有用。”娘说着,弯下腰吃力地从床下拖出两只纸箱子来。
⑤我的心忽地一热,眼泪又涌上来。从中学时代开始迷上写作的我,那时总和娘共着一盏灯,在纸上写写划划。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曾写过些什么,自己早已忘记,但是,娘却把它们留下来了。
⑥我慢慢翻检着这些当年乱七八糟堆着现在却叠得整整齐齐已经发黄的纸片,虽然时间的先后错乱不顺,但上面的字迹仍然不断激起我对青年时代美好时光的回忆。我清楚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曾向娘交代过,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了,可以用它引火。然而,娘竟然还完好无缺地保存着它们!搬了几次家,其他都可以送人,唯有这些东西她还珍藏着,我的亲娘啊!
⑦我看着这些东西,娘就站在一边,恭恭敬敬地看着我。娘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也不懂什么叫做"文章"。但她知道我是作家,作家是写书的,写书的都了不起。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
⑧"儿。有用吗?"娘在一边极小心地问我。"有.有啊!"我的亲娘啊!我用力点着头,眼泪也跟着落下来。我真的想大声地说句谢谢,可这是我的亲娘啊!
⑨在家的日子里,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些纸页一张张认真整理好,装订起来。娘见我这样,高兴得什么似的,不断地说:“我就总觉着你的这些东西有用嘛。你爹想用它卷烟,让我挡住了,我宁肯上街给他买大白纸。我就琢磨着,啥没用,写的字总会有用的!
⑩临行,我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把两个纸箱留下。郑重其事地交给娘。我说,用它的时候我会回来取的。娘说:"你放心,保证一页都不会少的。”说着,又小心翼翼把纸箱放回到床底下去。
⑾现在。我重新回到了南方。但我知道,我的根永远都会留在北方。因为在那里,我的娘在守望着她的儿子,也守望着她的儿子写过字的两箱纸片。(选自《南方日报》,作者申平。文章有改动)
12.结合全文看,本文题为“母亲的守望”,包含着哪几方面的含义?(4分)
13.文章第③段中写到,母亲住的是城里的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这个细节在文中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4分)
14.文章写“我”对自己年轻时代写写划划留下的纸片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请把这个变化概括出来,并简要说说出现变化的原因。(4分)
⑴ 年轻时代:
⑵ 变化原因:
15.你从这篇散文中读出了一位母亲什么样的情感?你能用一两句古诗文形容这种情感吗?请简要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4分)
六、(08湖北省襄樊市)(13分)
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读品》2008.1)
⒘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2分)
⒙“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⒚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3分)
⒛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1.你是这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3分)
七、
一路开花
有些爱,即便从不被天光射入眼,也照样完整地疯长在人世间。
中学时,我有一个性格极为怪癖的同桌。他很少和其他同学交往,我与他虽同桌整整一年,却未曾实实在在地说过几次话。
每天放学前三分钟他都会起来打报告,一脸尴尬地跟任课老师说急上厕所。他一次次成功地逃出教室,在一片惊羡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谁都知道,这三分钟的时间,比放学后的十五分钟还宝贵。他可以成功避开拥挤,第一个骑上自行车绕出车水马龙。
一天,我突然兴起捉弄他的念头。那天,离课后铃仅差三分钟的时候,他照旧站起来,尴尬地说:“老师,我想上厕所。”
“站住!下课后再去!”正当他欲跨步飞奔时,任课老师面色铁青地厉声喝道。
他很不甘心但却无奈地重新坐下来。或许他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知道,打小报告说有同学会提前请假去网吧的人便是我。
短短两分钟的时间,他看了不下10次手表。每看一次,就回头窥视一下远远的校门口。
铃声刚响,他便飞身抢在众人之前夺门而去了。我跟在他身后,好奇他到底要去哪儿。
人头攒动的校门口,他踮起了脚尖,奋力搜索。然后焦急地拨开人群,朝一个站着的中年男人走去。那中年男人经常在离校门口不远的街道上坐着,脚下立个纸牌,上面写着什么。
“爸,咱们走吧!今天老师拖堂了。”他挽着那中年男人朝对面的斑马线走去。
我满腹狐疑。直到第二天骑车上学时,看到那个中年男人,再看了看纸牌,才恍然大悟:“正宗盲人按摩,15元/次。”
他的父亲根本无法看到学校何时放学,只能用耳朵去听。180秒,是跑完这段行程的最短时间。它能让一位心怀大爱的儿子,在铃声响毕之后,从容地挽着盲人父亲早早脱离拥挤的人群。
多年之后,同学聚会。午后狂欢归来,在燥热的柏油路上,一位少女挽着自己的盲人父亲迎面穿过街道。旁人无动于衷,独他一人两眼含泪,立在路旁急急令众人让道。
所有人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可我却知道。(选自《意林·少年版》2009年第3期)(选自《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09年6月A、B卷合刊)
1.文中加点的词“打报告”“打小报告”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什么?
2.“我”同桌的性格极为怪异,表现在什么地方?他真的是性格怪异吗?
3. “正当他欲跨步飞奔时,任课老师面色铁青地厉声喝道。”老师为什么不像以前那样允许他上厕所?
4.文章结尾一句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这样说?
5.文章结尾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