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变咸了》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2010-12-16 08:16:4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反思

《水变咸了》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执 教: 徐 峰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

科学知识: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

情感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眼睛看不见的微粒,在水中均匀分散,不会自行沉降。

【教学难点】

理解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1(内有水和一枚石子)

          烧杯2(内有盐水)

          烧杯3(内有水,待加糖)

          白糖一份

分组材料: 3个烧杯(内有水)               桌上 

           2个蒸发皿(分别盛有盐、沙粒)   桌上

           1个蒸发皿(盛有高锰酸钾)       藏在桌洞内

           药匙1个、玻璃棒1根              桌上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三年级我们新开了一门课程《科学》,喜欢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能做一些小实验

师:看来同学们对课上的小实验最感兴趣。这节科学课我们也要做实验。每个小组桌上有实验用的器材和材料,看看都有什么?有不认识的吗?

生:有3个烧杯,里面都有水。

生:还有几个小碗,里面好像是食盐和沙粒。

师:这几个像小碗的器皿叫“蒸发皿”,里面盛的是食盐和沙粒。

生:还有一把小勺子和一根玻璃管。

师:是玻璃管吗?仔细看看。

生:是玻璃棒。

师:你猜玻璃棒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搅拌。

师:另外,这个小勺子,是实验时用来取药品的,它叫“药匙”。

师: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实验器材,请组长把它们放在桌子的中间,我们准备上课,好吗?

生:好!

反思重建:课前的交流有三点考虑:1、消除师生的陌生感,因为是异校学生,之前互不认识。2、认识实验器材,消除神秘感,以便学生能全身心地参与实验研究。3、这是四年级的课,用的是三年级的学生。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师:(出示烧杯1)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

生:有石子。

师:石子在哪里?

生:烧杯底部。

师:还有什么?

生:还有水。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烧杯里有水和石子。

师:真好!说的完整、清楚。

师:(出示烧杯2)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

生:烧杯里有水。

师:还有别的吗?

生:还有空气。

师:在哪?

生:水的上面那一部分就是空气。

反思重建:课前并没有预料到学生会说到“空气”,但确实很有道理,所以上课时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举动和神情,以便准确及时地捕捉反馈信息,真正和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交流,而不只是走教案,只听标准答案。

师:还有其他物质吗?

生:没了。

师:确定吗?为什么?

生:确定。因为什么也看不见了。

师:哦,看不见(装作认同的语气),看不见就代表真的没有其他物质了吗?空气你能看见吗?

生:还有盐。

师:盐?你怎么知道有盐?

生:因为刚才我看到桌上的实验材料里就有盐。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也很善于动脑。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里面有可能是盐吗?

反思重建:学生结合看到的实验材料进行猜想,不失是一种好方法,即使和我们的预设不符。作为教师应该先鼓励表扬再进行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热情才会不断地被培养和激发出来。

生:有可能。因为盐放在水里就没有了。

师:哦(认同的语气)。没有了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化了。

师:那到底里面有没有盐?怎么知道?

生:尝一尝。

师:你是说直接用嘴尝?

生:对。

师:一尝就能知道有没有盐,这个办法好。但尝这个办法是不能随便用的。这杯液体是否卫生?是否有毒呢?我们无法确定。不过老师告诉你,这杯液体很卫生,也没有毒,可以放心的尝。怎么尝呢?用桌上的玻璃棒。

反思重建: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好的习惯,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体。

生:(用玻璃棒尝)咸!里面有盐。

师:(再次出示烧杯2)再来说一说烧杯里有什么?

生:烧杯里有水和盐。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水里的盐,但确实里面有盐。看来看不见并不一定是没有,有时我们的眼睛也会欺骗我们的。

师:那盐是怎么化到水里去的?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吗?

生:没有。

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仔细观察观察。

反思重建:两杯看似相同的水“暗藏玄机”,第一杯中的石子清晰可见,第二杯中的盐却不见踪迹,这组有结构的材料的恰当出示,既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巧妙地引出了问题,又在课的开始阶段给学生一个重要启示“看不见并不一定就是没有”,为后面的实验探究中难点的突破提前做好了铺垫。

二、实验探究

(一)盐的实验

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盐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分组观察)

生:盐是白色的,圆圆的,一粒一粒的。

反思重建:食盐虽是生活日用品,很常见,但在实验之初让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很有必要。“盐本来的样子”和“盐在水中的变化”,都是学生自主建构“溶解”概念的重要信息。

师:观察地真仔细。下面就用药匙取半勺盐,慢慢地放入水中,大家仔细观察盐在水中有什么变化。看谁最先有发现。

生:盐一倒进去就落在了杯底。

生:盐变少了。

生:盐变小了。

师:继续观察。

生:盐又少了一点,又小了。

师:那变少变小的那一部分到哪里去了?

生:到水里去了。

师:下面用玻璃棒搅拌搅拌,看又有什么变化?

生:(生搅拌)盐的颗粒随着水飘起来。

生:盐更少了,颗粒也更小了,都快没有了。

师:好,继续搅拌,仔细观察。

生:(生搅拌)盐真的没有了。

师:(强调、疑问的语气)没有了?是没有了吗?

生:不是没有了,是看不见了。

师:你觉得没有了和看不见了一样吗?

生:不一样。没有了是真的变没有了,看不见了不一定是没有了。

反思重建:“看不见了并不一定就是没有”虽然在导入时做了铺垫,但学生出现认识偏差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给予指正,只要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语气反问学生,一定会“惊醒梦中人”,并不一定需要教师的赘述。

师:可是我们的眼睛怎么看不到呢?

生:有可能是变的太小了

师:你觉得盐的颗粒变的小了吗?

生:小了

师:小到什么程度?

生:都看不见了。

师:那现在谁能把盐从“放进去之前”到最后“看不见”这个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生:没看到水里之前的盐是白色的颗粒也比较大,放到水里刚开始没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就看到盐变少了也变小了,我们又用玻璃棒搅拌,盐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到最后变成了眼睛都看不见的很小很小的颗粒。

师:说的太棒了!

反思重建:把盐从“放进去之前”到最后“看不见”这个过程完整地说一说,说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建构“溶解”概念的过程,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二)沙粒和高锰酸钾的实验

师:别的物质在水里是不是和盐发生同样的变化呢?先来研究沙粒在水里的变化。请各小组用刚才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注意观察沙粒在水中的变化和盐是否一样。

(生分组活动)

反思重建:“盐的实验”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方法和步骤,放手让学生小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又节约了时间,一石二鸟。

师:我刚才发现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有什么发现?

生:沙粒和盐不一样。

师:说具体点。

生:沙粒放到水里没有什么变化,搅拌时随着水转动,一停下搅拌又落在了杯底,也没变小,还是老样子。

师:其他组也有同样的发现吗?

生:是的。

反思重建:课堂上老师绝不能以一概全,要让其他小组认同,不能走秀,这也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

师:看来沙粒确实不能在水里发生和盐一样的变化。老师这还有一样东西,在桌洞里,请组长拿出来,在小组内观察是什么样子的?

(小组观察)

反思重建:没有让高锰酸钾过早的“暴露身份”,主要考虑这种物质学生从未见过,实验又在后面,如果进入学生的视线,又不做介绍,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前面的实验中一旦不小心洒上水滴,就会影响学生对高锰酸钾的观察。

生:也是颗粒状的,比盐的颗粒大,黑色的。

生:不是黑色的,好像是有点红,不,是紫色的。

师:你观察地太仔细了!这种东西叫高锰酸钾(师板书),来,一起读一读。

反思重建:先观察清楚样子,再告之名称,对高锰酸钾的认识,效果会更好。

师:下面我们用药匙取2粒高锰酸钾,放入水中,静止1分钟,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

反思重建:高锰酸钾是课前经过筛选的大颗粒,2粒实验效果恰到好处。由于颗粒大,溶解的速度很慢,便于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慢慢溶解的过程。高锰酸钾如果量多了,实验需要的时间太长,液体的颜色也太深,就会影响实验的效果。

生:高锰酸钾一放入水中就落在了杯底,杯底就出现了一摊紫色的水

生:我们这组水面上还有2条像小虫子一样的红线,飘啊飘,很漂亮!

师:比喻得真恰当!还有什么发现?

生:杯底那摊紫色的水越来越大

师:在观察一下杯底的高锰酸钾的颗粒有什么变化?

生:变小了

师:继续观察

生:那摊紫色的水地范围越来越大,并且里面颜色深,越往外越浅

生:高锰酸钾的颗粒又小了一点

师:用玻璃棒搅拌几下,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生用玻璃棒搅拌)

生:从杯底高锰酸钾颗粒那个地方升腾起一起紫色的烟雾,水一下子就变成了紫色的,很美丽!

生:随着搅拌,从杯底高锰酸钾颗粒那个地方不断地有红丝线抽出来,好像永远也抽不完似的。

反思重建:“一摊紫色的水”、“2条小虫子”、“ 紫色的烟雾”、“ 红丝线抽出来”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看到的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高锰酸钾颗粒溶解到水中的方式和过程,对于自主建构“溶解”概念至关重要。

生:水越来越红,后来全变红了

师:杯底还有高锰酸钾吗?

生:后来就没有了。

师:那原来的2粒高锰酸钾到哪里去了?

生:到水里去了

师:你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因为水都变成红色的了

师:那2粒变成了多少粒,你觉得?

生:我觉得有2万多粒!

师:(惊讶的语气)2万多粒,这么多!你的意思是不是:变成了很多粒,无数粒,是吗?

生:是的。

反思重建:从数量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变成了“极小的微粒”,很巧妙。

师:这么多粒为什么看不见呢?

生:因为颗粒极小极小的,眼睛都看不到

(板书:极小的 眼睛看不到微粒)

师:你看烧杯里的水的颜色深浅均匀吗?

生:均匀

师:颜色深浅很均匀说明高锰酸钾的微粒在水里分布的怎么样?

生:也很均匀

反思重建:“颗粒分散均匀”是高锰酸钾实验的一个教学目标,从颜色的均匀来理解,很自然,也很到位。

(三)溶解的概念

师:那你觉得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和盐在水中的变化有相同之处吗?

生:有。盐和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水中都变成了极小极小的,眼睛都看不到微粒。

生:并且它们的颗粒在了水里分布的都很均匀。

师:高锰酸钾的微粒在水里分布的很均匀,我们从颜色均匀能知道。盐的微粒分布的也很均匀吗?怎么能知道?

(学生思考片刻)

生:可以用玻璃棒在烧杯里从不同的位置蘸一点水,尝尝滋味是否一样,如果一样就说明盐的微粒在水里的分布也很均匀。

师:(点头表示认同)有道理!那你试试。

生:各处水咸的滋味一样,说明盐在水中分布很均匀。

反思重建:利用高锰酸钾实验很形象直观地理解了“颗粒分散均匀”,但还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盐在水中也是均匀分散的,所以此时再回头“盘点”一下,学生的认识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师:现在盐和高锰酸钾的杯子里的液体已经静止一会儿了,观察一下,这两杯和沙粒这一杯还有什么不同?

生:沙粒这一杯杯底有沙粒,另外两杯什么也没有。

师:对!这是盐和高锰酸钾的第3点相同之处:不管过多长时间,颗粒都不会自行沉降。像盐和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的现象,我们叫它溶解。以后不能再说“化了”,要怎么说?

生:溶解

师:你会写这两个字?(生写成:容解)

师:第一个字好像有点问题。想想溶解实验,盐和高锰酸钾溶解在哪里?

生:(恍然大悟)改成:溶解

反思重建: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联系溶解实验,通过学科整合,加深了对溶解现象的认识,,也是大胆创新地探索实践。

师:用上“溶解”这个词,说说把盐、高锰酸钾和沙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盐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溶解,沙放入水中不会溶解。

三、巩固理解,深入认识“溶解”现象。(饱和现象)

师:生活中有很多物质不能被水溶解,也有很多物质能被水溶解。你知道哪些物质能够被水溶解?

生:白糖、味精、面粉

师:说到白糖,老师这就有白糖,谁来试一试?

(出示半杯水,将半勺白糖慢慢倒入水中,然后搅拌)

生:糖溶解了

师:为什么?

生:白糖变成了很小的眼睛看不到的微粒,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生:还有一点,过一会儿也不会沉降下来。

师:的确,白糖被水溶解了。如果我继续往里加糖,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加入大量的白糖,然后搅拌)

生:搅拌后在杯底沉下来一些白糖。

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糖放的太多了吧?

生:还有可能是水太少了。

师:有道理!怎么办?

生:加点水试试。(把烧杯里的水加满,搅拌,糖真的溶解了。)

师:看来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糖,如果超过了能溶解的量的话就不能再溶解了。

反思重建:通过再次探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溶解”概念,并深入认识到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促进了探究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到了味精、面粉等物质,到底能不能在水中溶解呢,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对!

反思重建: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验探究,促进探究由课内向课外发展。

课后反思:

    我认为,从本节课的教学实效来看,在教学重点的落实和难点的突破上,还是很成功的。

教学重点的落实采取“逐个击破”的策略,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溶解”的概念。关于溶解概念的理解有三点,一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二在水中均匀分散。三不会自行沉降。在盐的实验中,主要让学生观察盐在水中的变化,落实理解第一点。在高锰酸钾实验中先强化认识第一点,再重点通过液体颜色的均匀,落实理解第二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和沙粒的实验做对比,落实理解第三点,“一一落实,逐个击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对溶解概念进行着自主建构的过程,“自然而然”又“悄无声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在三年级学生的认知世界中,“眼睛看不见”就是“什么也没有”,何况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之说,但这恰恰是“溶解”概念中最难理解最难突破的一点。鉴于此,在导入阶段,我出示了一组结构性很强的材料(烧杯1(内有水和一枚石子),烧杯2(内有盐水))通过观察“烧杯里有什么”, 给学生一个重要启示“看不见并不一定就是没有”,为难点的突破提前做好了铺垫。在盐的实验中,当学生交流说到“盐真的没有了”时,教师在第一时间准确地用反问的语气提醒学生,“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马上认识到盐不是没有了,而是变成了“看不见的微粒”,难点自然就突破了。

    当然,由于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不够准确到位,出现了拖堂现象(5分钟),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设计思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