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样加快溶解》教学实录及课后反思

(2010-11-10 10:57:46)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怎样加快溶解》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水里有什么》单元第二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建立了科学的溶解概念后,对溶解的进一步延伸。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作为四年级的孩子对“怎样加快溶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运用对比实验来验证加快溶解的方法却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先以搅拌实验为例,让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以及条件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要研究的实验和所需要的材料,小组合作进行实验研究。这样既能让学生顺利地掌握对比实验又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主动地实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经历“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科学知识:知道通过加热、搅拌、研碎等方法能使物质溶解得更快。

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来验证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杯凉开水,冰糖

器材超市(供小组自由选择):

①小锤3—5把,裁好的白纸若干

②筷子若干

③一瓶热水

每组材料:①一瓶水(学生准备)

          ② 3个烧杯,白砂糖(用燃烧皿盛放),药匙2把

二、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老师这有一杯凉开水,我在里面放几块冰糖,请一位同学来尝一尝。

生:一点也不甜。

师:我放了这么多冰糖,为什么不甜呢?

生:因为这些冰糖还没有溶解。

师:如果我想在短时间内喝到一杯很甜的糖水,你有办法让糖快点溶解吗?

生:可以搅拌糖水。师板书:搅拌

生:还可以把糖事先研碎。师板书:研碎

还有什么办法?

生:还可以加热。

师:怎么加热?

生:就是把水烧开,然后把热水倒进杯子。

师:哦,你是说直接用热水。板书:用热水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加快溶解?板书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点评: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进入研究状态。〗

(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

1、以搅拌实验为例,师生交流,探讨实验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这些方法只是一些猜测,在科学课上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为了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我们这节课用白砂糖(大粒砂糖)做实验(出示:白砂糖)。下面我们就以搅拌为例,大家说一说,你如何来做这个实验。

生:先把白砂糖放进烧杯,然后往烧杯里倒水,再用筷子搅拌。

师:哦,你是这样想的,其他同学有什么问题吗?

师:同学们,如果有两个同学小明和小红,我说小明跑得快,怎么证明?

生:让他们俩比一比就知道了。

〖点评:运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建立“对比”的概念,为下面进一步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和变量的控制打好基础。〗

师:对呀,那怎么知道搅拌能使溶解更快呢?

生:要用两个烧杯。

师:怎样做这个实验?

生:先把两个烧杯都倒上水?

师:倒多少都行吗?

生:要一样多。

师:继续说。

生:再取两份同样多的糖倒进两个烧杯,并且要同时。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另一个不搅拌。

师:为什么要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糖?还要同时放糖?

生:如果不这样,就没法比了。

师:哦,像赛跑一样,要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才公平。

师:相同条件有好几个,那为什么只有一个不同条件?(一个搅拌,另一个不搅拌。)

生:因为这个不同条件就是我们要比的。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听明白了吗?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刚才他说的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课上叫什么?

生:对比。

师:叫做对比实验。那么对比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相同条件一定要控制好,并且不同条件只能有一个。

师:同学们真棒!

师:刚才我们是以搅拌为例来说的这个实验。那么用热水和研碎这两个实验怎么做呢?可不可以做对比实验?

生:可以。

〖点评:以搅拌实验为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2、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实验记录单,以小组为单位,先确定要研究的问题,然后讨论一下如何来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并且把实验记录单的前半部分填完整。

师:大家的实验方案都讨论好了,实验记录单也填好了,下面到后面的“器材超市”领取需要的材料,进行实验。需要热水的小组告诉老师,老师给你倒。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领取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点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的习惯:认真设计实验方案—根据需要自由选取实验材料。〗

3、小组汇报,得出实验结论。

师:下面把我们的实验汇报一下。哪个组先来?

生: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搅拌是否能加快溶解。相同条件有:水、糖、杯子、同时放糖。不同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我们发现:搅拌的比不搅拌的溶解的快。我们的结论是:搅拌的溶解的快,不搅拌的溶解的慢。

师:他们的实验怎么样?

生:还可以。就是结论说的太罗嗦了,可以这样说:搅拌确实能加快溶解。

师:他的意见你能接受吗?

生:能接受。谢谢他。

〖点评: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互助意识的培养。〗

师:还有哪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研究的问题是:用热水是否能加快溶解。相同条件有:糖、杯子、搅拌、同时放糖。不同条件:一杯倒热水,一杯倒凉水。我们发现:倒热水的溶解的快。结论是:用热水能加快溶解。

师:他们的实验怎么样?

生:很好,他说的很简练。

师:对他们的实验,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们研究用热水是否能加快溶解,为什么还要搅拌呢?这样不同条件就成了两个了。

师:他说有两个不同条件,你怎么解释?

生:我们两杯都搅拌了,这也是个相同条件。

师:那你们用了几根筷子?

生:两根。

师:大家说他们的对比实验行不行?

生:行。

师:哪个小组做的是研碎实验?

生:我们组做的是研碎实验。相同条件有:水、杯子、同时放糖。不同条件:一份糖是研碎的,一杯是不研碎的。我们的结论是:研碎的比不研碎的溶解的快。

师:刚才我发现有这个小组研究的也是研碎实验,但和大家的不同。他们用了两杯热水、两根筷子,一份研碎的白砂糖,一份没研碎的白砂糖。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我们觉得白砂糖在凉水里溶解的慢,所以用了热水。用两根筷子同时搅拌也是为了加快溶解。

师:一直在搅动吗?

生:是的,两根同时搅动。

师:大家怎么看?

生A:我觉得不行。都是热水又都搅拌,那么到底是搅拌加快溶解呢还是用热水加快溶解呢?

生B:我不同意生A的看法。人家说的是两杯热水、两根筷子同时搅拌,这些其实都是相同条件,相同条件可以有好几个。而不同条件只有一个:一份糖是研碎的,一份是不研碎的。

师:大家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

生:赞同B同学的观点。

〖点评:在研碎实验中,对于搅拌棒和热水的使用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师: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用热水、搅拌、研碎这三种方法都能加快溶解。下面我们来一场比赛好不好?

生:好!

师:比赛规则:每个小组一块冰糖,一个烧杯,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冰糖溶解得更块一些。一分钟准备时间,讨论一下你们打算怎么做?

师:讨论好了吗?现在记时开始!

(学生分组研究做实验,教师巡视)

师:好,这么快就让冰糖溶解了。×组是第一名,××组是第二名……×组你们先来汇报。

生:我们先把冰糖研碎倒入烧杯,又往里倒了将近一杯的热水,并且用筷子不停的搅拌,很快冰糖就溶解了。

师:这三种方法你们都用到了。其他小组是不是也都用了三种方法呀?

生:是。

生:三种方法同时应用可以更快地让冰糖溶解。

师:大家都用了三种方法,为什么溶解速度有快有慢呢?

生:因为热水的温度不一样。

生:因为各组热水的多少不一样。

生:可能搅拌的速度不一样。

……

〖点评:此环节有两点考虑:一、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二、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通过比赛的形式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保证了实验效果,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师:看来虽然三种方法都用了,还有其他的原因会影响溶解的速度。还有其他加快溶解的方法吗?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点评:使课堂的结束成为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起点,将探究的兴趣引向课外。〗

三、教学评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节课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突出的特点是: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上课,教师端起一杯凉开水,向里放了几块冰糖,和学生交流:老师这有一杯凉开水,我在里面放几块冰糖,请一位同学来尝一尝。这样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并且都想来亲自尝一尝,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问:如果我想在短时间内喝到一杯很甜的糖水,你有办法让糖快点溶解吗?这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顾,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做好了情绪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由“扶”到“放”突破重点难点。

学习对比实验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我主要采取了先以一种实验方法为主(搅拌),指导学生掌握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加热和研碎两种实验怎样做对比实验。这样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对对比实验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我还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对比实验:同学们,如果有两个同学小明和小红,我说小明跑得快,怎么证明?那怎么知道搅拌能使溶解更快呢?学生马上意识到必须用两个烧杯来做实验,必须有几个条件是相同的,只能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从而建立了“对比”的概念,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认识被强化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课堂的结束不应成为问题的终点,而应成为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起点。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科学课堂,更应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科学课堂,课下继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学生综合运用三种加快溶解的方法完成比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来虽然三种方法都用了,还有其他的原因会影响溶解的速度。还有其他加快溶解的方法吗?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这样把学生的探究热情延伸到了课外,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