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事之秋需“六防”

(2012-09-28 14:09:35)
标签:

《健康管理》

杂谈

保健养生

健康

多事之秋需“六防”

秋天气候干燥,气温多变,加上夏天人们的体力、精力消耗较大,体质相对较弱,因此需高度重视秋季的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如此才能安度“多事之秋”。具体说来,秋季养生需防六个方面。

一防秋燥

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而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气太强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出现诸如津亏液少的“干燥症”,如多有咳嗽、口唇干燥、皮肤干裂、毛发脱落、大便燥结等。

防秋燥,首先要注意补充水分。适度饮水是秋天润燥、防燥不可少的保养措施。饮水以少量频饮为佳,不宜暴饮,一次饮大量水会给胃肠增加负担,引起不适,只有少量慢饮、“润物细无声”才能对口、鼻、咽、喉、食管乃至气管产生更好的滋润作用。饮食方面,可适当吃一些能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辣椒、胡椒等,以免辛温助热,加重肺燥的状况。生活方面,洗澡不宜过勤,时间不宜太长,水温不宜过高,以免加重皮肤干燥的状况。

二防“秋膘”

我国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就是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此时的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以检验肥瘦。炎炎夏日,人们普遍食欲不振,容易出现体重减轻,所以那时的人们管夏天叫“苦夏”。当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是以胖瘦为标准的,认为胖才是健康,瘦了自然要“补”,而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即吃味厚的美食佳肴,首选的就是吃肉,“以肉贴膘”。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就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实际上,入秋以后,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人们的味觉会增强,食欲大振,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加上秋季气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减少,热量散发减少。同时,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因此,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并不需要特意地去“贴秋膘”。相反,积极“贴秋膘”还可能导致肥胖。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肥胖并不代表健康,反而还给现代人带来了许多慢性病,所以食物匮乏时代的“贴秋膘”做法我们是该摒弃了。

防“秋膘”首先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薏米、海带、蘑菇等,同时还要注意增加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量。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畅,又能增加活动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三防秋乏

告别了炎夏,迎来了天清气爽的秋天,人们会感觉比夏天要舒服多了。可是,一些人会有困倦疲乏的感觉,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一些措施防秋乏。

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过度运动只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其次是尽可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可适当午睡,因为午睡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使人体紧张度降低,减少身体疲乏之感。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多吃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山药、菠菜、苋菜、豆类等,还可适当饮茶。

四防感冒

入秋以后,气温逐渐下降,一早一晚使人倍感寒意习习,如果这时再赤膊露体,就很容易受凉,轻则感冒,重则染肺疾。因秋气主燥,燥易伤肺,如因着凉而使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外邪,就容易出现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如感冒、发烧、支气管炎、肺炎等。

因秋季气候变化无常,预防感冒等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就要随时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开得过低,一般在25℃~27℃最好。因秋季是疾病的高发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五防腹泻

许多人都有这种感受,秋天吃水果,一不小心就吃坏肚子了,这与秋天的气候有关。秋季气温下降,人的脾胃阳气不足,如果这时再吃很多寒凉性质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导致阳气不振而腹泻、腹痛。

因此,防腹泻,秋季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温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的、油腻的食物,以保护胃肠。

六防心脑血管病

秋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有关资料显示,秋末冬初时节,脑血栓、脑溢血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心脑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来源:《健康管理》

文:易奇 指导专家:杨力(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