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不一定都是力量
(2015-09-28 01:04:41)
故事得从今天我在论坛看到的一个帖子开始。
它的标题是“深夜睡不着,负能量吐槽,这婚是不是结错了”
结婚前,谈到未来打算,在我逼问下老公含糊其辞,意思是想在美国工作几年再回国!我那会已经辞职了,也拿了学校offer,只能打算先出来找到工作混几年经验再说吧。可是我心里很不高兴,如果未来是想回国的,为什么还要我边上班边复习gmat托福搞申请呢,那段期间我真的压力很大,加班、出差、编理由请假去考试,瞒着公司领导不让别人知道我打算出国的事。
等我来了美国才发现商科跟理工科完全不一样,虽然我有国内不错的工作经验,但是找个愿意sponsor的公司太难了。我辛辛苦苦边读书边参加活动,丰富resume,找实习一点也没拉下。最近想到老公明年140就批了,我可以不要sponsor,找工作似乎没那么难了,生活有了点盼头。
可是今天才知道如果跳槽,perm要重新做,140也要重新申请,那这一步步重新来过又要将近一年。而我老公本来就打算明年跳槽的,他根本不知道跳槽后140作废,导致我没办法申EAD的事。我以为他做过研究,之前也没有多想。
为什么我老公不能靠谱点,多查点资料早点制订自己的计划呢,朝令夕改实在让人吃不消。还是说,来了美国的人都是在两手打算,随时打算回中国?我不明白国内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无非是父母罢了,可是难道父母能陪他过一辈子?觉得这婚姻太没意思了,身边人随时在给自己挖坑,希望能被开导下。”
运用在生活中,就是你们俩五年计划是什么,十年是什么。每半年要达到什么目标”
中间所有风险,包括140这种政策风险,要算进去,好好调查。
很多人老挂嘴边“计划不如变化”,于是就放纵自己走一步看一步,混乱的生活。
计划虽然不如变化,但是人得有精细的计划,并且时时拿出来评估,测试,重新定位,调整。
我自己也有这方面教训。至少我现在学乖了。我有五年计划,每年有什么可见成果,谁是我的人生导师,在困难时候给我建议,谁是我的评估人员给我反馈意见。
每天晚上我写日记,主要内容是根据今天进展来评估距离长期目标还有什么缺陷,还需要认识什么样的人,补充什么知识,做什么。
时常和自己的导师顾问团进行汇报,他们也给我意见。
如果你老公对于制定和执行计划的能力不行,那么就应该you
can you
up,拿出一个白板,来两个人头脑风暴现在失败原因是什么,怎么调整计划,怎么弥补,过程中有什么风险,怎么进行任务和责任分配。
然后执行,每天两个人再互相汇报,变成一个有生产力的协作的团队,而不是互相抱怨。
你是学商科的。却没有把自己如何运营一个成功企业的知识运用到自己家庭,而是用了和没读书的妇女一样的办法来面对生活:盲目跟随加抱怨。
这种思维该停止了“
内容是这样的:
“跟老公大学同学,可是等我大学毕业、他来美国读书,我们才在一起,从开始就跨国。
有的人给她回帖“走一步看一步吧”,有人给她回帖“你老公太自私了,计划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你”。blah
blah
然而我和这些网友看法却不同,我给她的回帖如下
“你是学商科的,应该懂什么叫商业计划。什么叫商业长期策略。
写完帖子,我不禁开始思考,究竟我们有多少人,多少时刻,没有把知识转化成力量?
是不是有时候,你知道应该每天自省自己,如果双方都有错,应该先承认自己错误,才能更好沟通,却坚持不肯认错?
是不是有时候,你明明知道把自己脑子思考的问题写在纸上,去和人讨论,能迅速解决问题,你却不这样做?
是不是有时候,你明明懂应该锻炼身体,却放纵自己吃了睡,睡了吃?
是不是有时候,你遇见经济紧张的时候,知道自己会简单的算术,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预算计划,却只是想想而已?
是不是有时候,你知道我在学校学的英文,只要每天坚持听英文广播和节目,就会越来越好。却放纵自己从不温习,直到你需要出国需要考托福的那一天?
如果你是这样“无意识无思考无行动”的游离生活状态,那么你在学校里当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又有什么意义呢?你没有运用到任何学到的知识。
绝大多数80后,90后,缺乏的不是知识和教育程度,缺乏的是把自己的知识运用起来的自主性和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感。
我们用不着当上大公司CEO,才能用上商科的管理知识,一个能运用商科知识的人,可以从自己的时间和家庭开始管理。
我们用不着当上大老板,再开始运用整合科研项目的能力。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在脑中思考,我们实验室这些人,如果让我去给他们分配project,我会和老板做的不一样吗?
我们的父母,配偶,虽然有义务照顾,关爱,帮助我们。但每一个人的人生和职业发展,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应该为自己负100%责任。向普京说的那样,“不断的想办法”。
知识是子弹,但是子弹放仓库里接灰也没有用。你得把它时时刻刻上膛,才是力量。
前一篇:计划生育背后故事的前世今生
后一篇:儿童社交语言达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