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骚的三大脑科学原理

像我一样,你一定见过“风骚”“明骚”“闷骚”的各种“骚人”“骚年”“小骚货们”,让你又爱又恨。“骚”并不是啥坏事。相反,反正我对“骚”的人是既喜欢又羡慕的。这个特征也和人品无关。一个人其实真的可以又骚又正直。这个特征,也不一定特指性吸引力。它可以是一种广谱的吸引力,就是让某些人自然成为人群的中心,让男女老少都在他身边围绕。
在我心里,“骚”是这样一种能力:使自己的魅力超过相貌,金钱,能力,学识的线性加和。当一个人他没有多帅,挣钱一般,居然还能让你念念不忘,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这就算骚了。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今天咱就从脑科学的原理来分析“发骚”的三大招,以及为什么这些招数让人无法抗拒。准备好了吗?现在咱就开始。
(1)
要说这是非常初级的招数了,但即便是成熟的男女,也有一半以上会中招。不信?给你们举几个场景例子。
--------------------------------------
场景例子A:
你和一个朋友喝咖啡聊天,相谈甚欢,突然他说:“你让我想起一个人。”
你问:“谁?”
他说:“以前的事情,没啥好提的了。总之,给我很多回忆的一个人。”
于是你回家就开始琢磨了,谁?是个女人嘛?是他以前女朋友吗?我长得像她吗?他们怎么分手的?谁甩的谁?他说这话啥意思?blah blah blah blah。。。。
场景例子B:
你和一个朋友出去吃顿很便宜的午饭,结账的时候,他突然说:“糟了,我忘带钱包了。”
你说:“哎,无所谓,我来结吧。”
他说:“不行,我怎么能让女生结账,我一定还你钱。”
你说:“这点钱,还啥还啊,别担心啦。”
他说:“这样吧,我还给你一个惊喜好啦。”
你问:“什么惊喜?”
他笑了:“你就等着看吧。”
于是你过后的几天就来回琢磨,什么惊喜?花吗?吃的吗?毛绒玩具吗? 是要在工作上推荐我吗?甚至你会琢磨,他那天是真的忘带钱包了吗?还是故意的?
--------------------------------------------
怎么样?这些场景看着眼熟吗?给你留给未完的结局,就是想让你来回琢磨。你一旦来回琢磨,就是上钩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屡屡上钩呢? 这跟我以前博客讲的一个原理有关:人类的大脑,天生吸收“因果逻辑”,喜欢“完整故事情节”。我们的大脑喜欢故事到什么程度呢? 一本教科书,你十年不看,一定忘光了。一个故事,只要你喜欢它,你可以永远记住开头和结尾。
因此,大脑对于故事的结尾的上瘾度,就像小吃货对松露巧克力的喜欢,打开了盒子,拨开了糖纸,你却不让他吃,都快痒痒死了好不!想想看,你听评书说“且听下回分解”,或者看电视剧的“下集提要”的时候,是不是都意犹未尽?
大脑进化出这样的机制,当然是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在野外要是不能迅速分析出“因果”,早被野兽吃光了(当然有时会出现过度分析的状况,这我前面说过)。
就像我说的,经过百万年的进化,“因果脑补”已经成了人类基本欲望之一,无法控制。因此,话不说透,留下结局,让对方去想,就成为了发骚最简单直接有效的大招第一式。
(2)
这是发骚的中级招数了,需要对发骚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比较亲近的关系,否则可能“惊喜”变“惊吓”。假定“小骚货”确实有这种水平,那么这种举动能让你心头甜好久。
下面举几个场景例子
--------------------------------------------------------------
场景例子A:
班主任让孩子们放学了,自己坐在办公室里批卷子,突然下大雨了。
过了一会儿有人敲门,一个孩子拿着雨伞站在门口。
班主任说:“你怎么还没走?”
孩子:“本来想走,看见下雨了,担心老师您没带伞。您要是没带伞,我们可以一起走,我送您去公车站。”
老师心里甜开了花。从此这个孩子,就是她的心头肉。
场景例子B:
快到春节了。老爷爷和老奶奶在家包饺子,等着孙子孙女们回来过年。
电话响了,老奶奶起来去接。老爷爷趁着这时候,在她的椅子上放了一个软垫子。
等她接电话回来,看见这个贴心的举动,心里甜得不得了,虽然嘴上说:“瞎折腾什么,马上就包完了。”
可以想见,老爷爷今天晚上可以开心地多喝两杯茅台了。
我们的大脑不仅仅是“因果脑补机”,而且是出色的“概率计算器”。我们对未来事件出现的概率总是有预期和计算,并且把这些预期进行平均,这平均值就是我们的“期望值”。
第一个故事中的班主任,看见下大雨,默认未来出现的事件就是她没带伞,会淋着雨跑到公车站。但是这时,小概率事件出现了,一个孩子担心她,又回来了,大大超出了她的“期望值”。
我们的大脑在此时,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波,叫N400。 自从1980年,Kutas和Hillyard在Science上第一次发表关于N400的论文后,它渐渐成了心理学,神经语言学,神经行为学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经过30多年的研究,它的机制渐渐被定性为“expectancy violation”(破坏期望值)。
也就是说,当一个事件破坏了期望值之后的400毫秒之内,我们的大脑就被电波所席卷。这个电波是成千上万的神经元共同放电的结果。这种响应,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
(3)
最大的大招来了,这招要用的自然,最好肢体表情动作水平高,不要太僵硬。当然理想状况是颜值高加别太胖。
这招很难用故事表达,因为它就是一种细节表情。
比如你的老板想让你加班赶活,但是他跟你聊这件事的时候,一边看着你似笑非笑,一边频频点头。你像是被洗脑了一样,跟着点头,而且居然觉得加班很幸福,人生就该拼搏,并且老板真的很帅。
事实是,他利用了你的mirror neuron(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顾名思义,就是大脑的镜子。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神经科学家Rizzolatti发现,猴子大脑中有一种神经元,不仅仅在自己做一个动作的时候放电,当它看见别人做一样动作时候,也放电。
高级灵长类脑子里的镜像神经元,是我们超高模仿技能的基础。没有镜像的能力,我们就不可能那么快的学习语言这么复杂的声音系统,也不可能迅速通过模仿学习各种生活技能。比如做三明治,给汽车加油,第一次刷信用卡,我们基本都是看一遍就会了。
所以肢体动作好看而自然的人,能够通过操纵你脑海中的镜像神经元,来操纵你。看见他笑得那么好看,你也想笑。你是被下咒了吗?也许吧,如果你把脑子里的镜像神经元都在放电这种事叫魔咒的话。
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故事更精彩的部分是,很多心理学实验证实,不仅仅是情绪控制表情,同时表情也可以反馈情绪。当你对自己微笑的时候,心情也会变好。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你笑,你会抑制不住的模仿他,然后你也想笑,然后你会觉得心情很好。渐渐你就认为,是他给你带来的幸福感。一个人对你点头,你会抑制不住跟着点头,然后你也觉得很认可他。渐渐你认为,是他给你带来的成就感。
有时候我在咖啡馆改paper的时候,会偷偷观察来约会或者相亲的男女。当我明白镜像的秘密之后,看出哪对男女互相喜欢,对我来说简直轻而易举。真正互相喜欢的人,动作是同步的(synchronized)。他们几乎同时笑出来,几乎同时移动手的位置,几乎同时说出一个词,几乎同时翘起二郎腿。原因很简单,两个人的镜像神经元互相影响,互相放电,经过正反馈,就同步了。
同理,当我看见两个人极度不同步,一个人哈哈大笑,另一个人面无表情的时候,就只好把脸再次埋在电脑后面,边假装忙着改paper,边想:“太尴尬了,太尴尬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脑科学指导的三大发骚招数,你记住了吗?第一招,话说一半,不给结局;第二招,不按常理出牌,制造意外惊喜;第三招,眼角带笑,点头赞许。
同理,你要给对方制造四平八稳的无趣形象,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第一,把话说干脆完整,不留想象空间;第二,绝对按套路出牌,有事走程序,没事不打扰;第三招,打劫呢,严肃点!
但是,何苦呢?这个世界,缺乏的,就是奇迹啊,甜蜜啊,魔法啊,这些说不清的东西。所以,人生苦短,还是请及时发骚。
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