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02日

在六一儿童节之际,想讨论一下成人和儿童的分界线问题。啥时候,我们算成年了呢?有的国家说21岁,有的说18岁,甚至还有更小的。其实从脑科学的角度,人至少到25岁才真正成年。特别是男性,也许会更晚。而十几岁甚至20出头的青春岁月,被脑科学家们戏称为“kidulthood”(儿童成人期)。
究竟为啥这样说呢? 20出头的人,和30出头的人,差别究竟在哪里呢?作为已经成年5年的我,今天就给“儿童成人”们讲讲吧。人的大脑各个部分,成熟的年龄不一样。最后成熟的是前叶(prefrontal cortex)。也就是下图中红色的部分。

这部分是大脑掌管“解决新问题”,“计划”,和“情感控制”的区域。
这个区域在女性中,17岁才开始进入成熟的进程,男性可能要推迟到23岁。这个区域成熟的人,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履行责任,承担义务,并且情感上能做出成熟选择。
当然不是20出头的人没有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不是不懂待人接物的分寸,或者不能履行责任,只是他们并不能一直完美地控制自己。
你可能见过这样20出头的男孩子,他成熟,体贴,聪明,有责任感,像个真正的顶天立地的爷们儿。直到某天他干了一件让你瞠目结舌的蠢事,你才意识到,他还是个孩子。你可能也见过这样20出头的女孩子,她乖巧,文静,懂事,气度不凡,跟个成熟女性也没啥区别,直到有天她为了某个莫名其妙的感情要死要活,你才想到,她还年轻。
今天我要说的是,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相当普遍和正常的,而且是深存于大脑的生物学特征。不仅仅限于人类,很多高级物种,到了青春期晚期也会进入这样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大脑开始鼓励“冒险”“新鲜”“刺激”和“尝试”。而鼓励这种行为的,是一种神奇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多巴胺掌管“快感”。这个年纪,冒险尝试新鲜刺激食物,能给你带来很多多巴胺,让你觉得快乐得轻飘飘的。这对物种延续是相当重要和必需的。只有在这种激素刺激下的勇敢和鲁莽,才能让你义无反顾地离开父母,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找个属于自己的“领地”,筑个巢,爱个人,成个家。
这就是为啥我们十几岁或者20出头的时候,总是在家呆不住的原因。大脑在这个阶段,总是鼓励“冒险”行为。如果这个年纪,你逃课打游戏了,背着父母去约会了,或者干了一件他们不许的事情,会偷偷开心很久。你心里总是在浮躁,想有小伙伴叫自己出去玩,想趴在窗户边,看看自己喜欢的男生出现没有,以至于妈妈叫你吃饭,你会粗暴地回吼她:“知道了!你烦不烦?!”。
当然父母有时也会陷入困惑。他们往往没意识到你已经这么大了,没意识到你的大脑让你渴望离开家。他们只会暗自难过,自己贴心懂事的孩子跑到哪里去了。
多年前,我也是这个样子。多年后,我不仅后悔对父母粗暴,还明白了,我也得学会抑制自己,不要跟年轻的弟弟妹妹们说“不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他们不会听的。“尝试”和“冒险”正是他们大脑所求,他们不能控制。
如果你到了30岁,你就明白,你和年轻的时候不太一样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你吸引力大大降低了,你想到的是自己的工作和责任。“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也不能让你激动地睡不着了,你考虑的是门户和价值观。
那么有人问了,为什么古时候的人很早结婚,还能履行家庭责任呢? 原因是,人的大脑有“plasticity“(可塑性)。提早结婚繁育后代,可以让大脑提前成熟,推迟结婚繁育后代,也可以让大脑推迟成熟。推迟成熟的结果就是,你总是在寻找新鲜,刺激,下一个新鲜,下一个刺激。而社会经济越发达,人教育程度越高,整个过程会越后移。
人类大脑在当今社会平均25岁成熟,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成人期”的延长,积极的作用是,让整个社会的活力,创新精神,生产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年轻单身群体,成为充满干劲的中流砥柱,在创新型工作中寻找刺激和愉悦,大大推动了技术革新,也成为城市文化的脉搏。消极的作用是,不肯长大,不肯成家,不肯履行义务,不靠谱,游戏人间的人越来越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两句充满智慧老话: “三十而立”,“先成家后立业”,还真有点精妙的意思。
~~~~~~~~~谢谢观赏~~~~~~~~~~~~~~
欢迎订阅我的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