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故事1061.如何在备课、上课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023-04-24 11:17:30)

如何在备课、上课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023216 

开学一周了,也跟听了6节课,参加了二次数学教研活动,四次学习组长经验分享交流座谈会。对于老师在新学期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观察到了如下的做法,有的需要调整提升,有的需要持续坚持。

 2023214下午210参加数学组教研活动,今天的教研主要内容有:一是学习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的演讲《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二是讨论本周备的单元教案。

在怀进鹏部长的主旨报告中,我们能感到数字化给教育带来的深刻变化。但作为基层的老师,最重要的学会应用,把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是最重要的目的。正如怀部长所说“应用为王、服务至上,不盲目追求高端”等。因此,我们要下大功夫把现有的智慧教育系统通过老师使用,学生使用推动教学评价科学化、个性化,推动教育教学多元化、多样化,推动教育治理高效化、精准化,

在研讨单元的备课教案时,大家都在教案中写有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但出现有不准确或与课标衔接不紧密的问题。

如在四则运算单元中,写到“落实单元核心素养:数感,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课标中对义务阶段明确提出的是“推理意识”,不是“推理能力”。此处就不准确。

在新课标中每一单元都有具体的核心素养落实措施,像一、二年级“数与运算”单元,写到: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因此,我们在备课中一定要先学习课标,紧跟课标对本单元的素养要求撰写教案,设计最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情境,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对真实问题的探究分析讨论提出解决的方法,达到落实核心素养的目的。

2023216日听四(4)巴燕子老师的数学课时感到就很好的落实的“符号意识”这个核心素养。她的课是关于“0的运算”。课上是这样上的:事先让学生练习了一组关于“0”的加、减、乘、除的习题,练习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在于0的运算有什么规律,讨论后有学生上台进行分享讲解,其中郝玉佳小组分享了具体的一组:

加法0+504=504

减法40-0=40

乘法50X0=0

除法30÷0=0

当这组同学分享后台下有同学立即提出补充:郝玉佳你们组的第四个式子不对,0不能做除数,应改成0÷30=0

其他同学也都提出了同样的质疑,该组也进行了改正。

总结出了:

一个数加0等于这个原数

一个数减去0也等于原数

一个数乘0等于0

0除以一个数等于0的规律。

张晓囡同学站起来补充说,关于等于0的规律他们总结的不全,还有一种情况是两个相等的数相减也等于0

老师表扬鼓励后继续引导,能否用数学精练的语言表达这些规律呢?

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总结出了如下的用数学语言描述的规律:

a+0=a

a-0=a

aX0=0

0÷a=0

a- a=0

0÷a=0中老师又引导强调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