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812.马芯兰小学数学教学法二
(2018-10-04 11:37:56)下面再讨论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
(一)
这一模式的主要形式是: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学习的内容、目标、学习方法。
(二)初学新知识——由学生去讨论和探讨新知识其规律,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由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四)巩固知识——由学生讨论巩固知识的方法,选定练习题,并进行练习,教师帮助订正。
(五)总结学习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本课所用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作业——由学生讨论并选定本课作业,教师进行指导。
可以这样设计:
1、让学生讨论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
2、教师归纳学生讨论的结果。
学习的内容是:加法的意义及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加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并初步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学习方法是:自学教材,初步尝试练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初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或交给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二)
学生自学教材内容,选定练习题,进行初步练习,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三)
1、小组讨论,初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2、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班内讨论解决。
3、教师帮助解决班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4、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有关定义是: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注意问题:一数加上0,还得原数。
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处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下面形式:a+b=b+a)
(四)
1、学生讨论巩固的方法。
2、按选定的方法选定练习。
3、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和订正。
(五)
(六)
1、选定作业,教师进行指导。
2、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这一模式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由于是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益。
这一模式主要是在讨论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改进与优化,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主要形式可以这样归纳:
(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与学习方法;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由教师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初学新知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和应用。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
(四)巩固知识。运用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进行练习,学生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帮助解决。
(五)作业。师生共同讨论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以考查本课的实际效果。
这一模式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 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这一模式主要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而且具备必要条件的剂型进行设计的。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同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九义教材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就可以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四)
这一种模式主要是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方面的潜在因素进行专门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教学艺术没有止境,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选择,采用最能达到目标的教学模式,同时在一种模式中结合多种模式的有利因素,优化组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课堂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愉悦。运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丰富,更精彩,更有内涵。
篇二:小学数学训练课教学
摘要:“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这是跟随马芯兰教师在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深刻体会。我们所说的训练,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到两点:一是深钻全套教材,将每一课的训练内容,都置于知识整体结构之中;二是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的进度设计出训练的内容。
关键词:数学能力小学数学训练
训练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训练查以知识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为魂,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再现。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更机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对旧知识有新的认知和理解。这个“新”,蕴含着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能力。
二、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这一“提示”,绝非是将新知识、新内容指点给学生,也绝非讲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朝着教师提示的方向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去提高。
三、
要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发现的机会,有充分思考、探索、研究的时间,使他们都能提升都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