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蜜蜂分类
(2013-03-18 09:37:58)
西方蜜蜂(学名:Apis mellifera)是一种蜜蜂。其种小名是拉丁文“带有蜜糖”的意思。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后来发现蜜糖其实是蜜蜂制造的,故想更正其种小名为mellifica,即“制造蜜糖”的意思。不过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首先命名的学名才是有效的。西方蜜蜂的基因组于2006年被完全排序及分析。
欧洲起源
- 意大利蜂(A. m. ligustica)是北美洲、南美洲及南欧最普遍养殖的西方蜜蜂。它们非常温和,很少会聚集成群,并且可以生产大量的蜜糖。它们在冬天时倾向聚集较大的群落,故须较多的空间或食物。它们一般呈皮革色,一些群族会呈金色。有时用意大利蜂指代所有亚种的Apis mellifera,以区别于亚洲起源的东方蜜蜂(也称中国蜂、中蜂,Apis cerana)。
- 卡尼鄂拉蜂(A. m. carnica)分布在斯诺文尼亚的卡尼奥拉、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南部及巴尔干半岛北部。它们极度温和,在养蜂界中十分闻名。它们倾向呈深色,会缩减蜂巢过冬,并在春天快速扩建。它们是山区蜜蜂,适合栖息在较寒冷气候的地区。
- 欧洲黑蜂(A. m. mellifera)分布在北欧。于现代被驯养,并于殖民地时期被带到北美洲。它们细小及呈深色。在北美洲及西欧有欧洲黑蜂及意大利蜂的混种,会无故刺人。纯种的欧洲黑蜂已接近灭绝,但并不带有攻击性。
非洲起源
一些学者及养蜂家认为非洲的西方蜜蜂亚种会在食物短缺时匿藏在蜂巢中,而不像欧洲的亚种般在蜂巢中死去。
- 东非蜂(A. m. scutellata)分布在中非及西非,在南美洲、中美洲及美国南部有混种。沃里克·埃斯特万·克尔(Warwick Kerr)曾于1956年从坦桑尼亚将一些东非蜂的蜂后带回巴西的圣保罗,但在过程中一些蜂后走失了,并与当地的蜜蜂混种产生了杀人蜂。[1]东非蜂会花较多精力在保护蜂巢,有时也会放弃现有蜂巢,转往更为安全的地方。东非蜂呈皮革色,很难用肉眼分辨它们与意大利蜂。
- A. m. major分布在摩洛哥西北部的里夫山。它们可能是突尼斯蜂的褐色变种,与突尼斯蜂有解剖上的分别。
- 坦桑海滨蜂(A. m. litorea)分布在东非的低海拔地区。
- 苏丹小蜂(A. m. nubica)分布在苏丹。
西方蜜蜂是继果蝇及蚊之后第三种有基因图谱的昆虫。根据分析,它们是源自非洲,并于史前两次的迁徙分布至欧洲。[3]它们与嗅觉有关的基因较味觉的为多,相比果蝇及蚊,它们免疫的基因却较少。[4]它们生理节律的基因组与脊椎动物相似,多于昆虫。另外,控制酶的基因也较接近脊椎动物。[5]
威胁
西方蜜蜂的生存面对着不同的威胁。在北美洲及欧洲的群落于1990年代初备受瓦螨的侵扰,而在美国亦于2006年及2007年出现蜂群崩坏综合症。[6]化学方法可以帮助解决瓦螨的问题。新品种已经可以减少依赖杀螨剂。野生的群落却大大被影响,而恢复的速度却很慢。杀虫剂的使用亦影响了西方蜜蜂。
环境威胁
在北美洲,杀人蜂广泛分布在美国南部,造成对人类的危害。野生蜜蜂作为入侵物种,在非原住的地方造成环境问题。进口的蜜蜂会竞争及取代原住的蜜蜂及鸟类,并帮助入侵植物的生长。不像原住的蜜蜂,它们不会正式地从雄蕊的花药抽取或传播花粉,而是振动授粉。例如,蜜蜂令多花野牡丹的果实产出减少。[7]
掠食者
西方蜜蜂的掠食者包括有昆虫(如食虫虻、螳螂、蜻蜓及欧洲狼蜂等)、蜘蛛(如梢蛛属、绿猞猁蜘蛛、金蛛属及捕鱼蛛)、爬行类及两栖类(如美国牛蛙)、鸟类(蜂虎科及霸鹟)及哺乳动物(如南美小麝鼩属、臭鼬科、浣熊、蜜獾、熊及人类)。
参考
-
^
Abramsona, Charles I. ; Aquinob, Italo S.. Behavioral Studies of Learning in the Africanized Honey Bee (Apis mellifera L.) . Brain, Behavior, Evolution. 2002,59: 68-86. -
^
D. I. Nielsen, P. R. Ebert, R. E. Pagee, G. J. Hunt, and E. Guzmán-Novoa. Improv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ased Mitochondrial Genotype Assay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Africanized Honey Bee (Hymenoptera: Apidae).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0, 93 (1): 1-6. doi:10.1603/0013-8746(2000)093[0001:IPCRBM]2.0.CO;2. -
^
Whitfield, CW; Behura SK, Berlocher SH, Clark AG, Johnston JS, Sheppard WS, Smith DR, Suarez AV, Weaver D, Tsutsui ND. Thrice out of Africa: ancient and recent expansions of the honey bee, Apis mellifera. Science. Oct 27 2006, 314 (5799): 642-645. doi:10.1126/science.1132772. PMID 17068261. -
^
Honeybee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 Insights into social insects from the genome of the honeybee Apis mellifera. Nature. Oct 26 2006, 443 (7114): 931-949. doi:10.1038/nature05260. PMID 17073008. -
^
Wang, Y; Jorda M, Jones PL, Maleszka R, Ling X, Robertson HM, Mizzen CA, Peinado MA, Robinson GE. Functional CpG methylation system in a social insect. Science. Oct 27 2006, 314 (5799): 645-647. doi:10.1126/science.1135213. PMID 17068262. -
^
Mystery Bee Disappearances Sweeping U.S..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2007-03-10]. -
^
Gross, C. L., Mackay, D.. Honeybees reduce fitness in the pioneer shrub Melastoma affine (Melastomataceae).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998, 86: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