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唐僧西游记通关文牒 |
原著道:“次早,太宗设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随即宣上宝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而用。再选两个长行的从者,又银駔的马一匹,送为远行脚力。你可就此行程。”
自此,唐僧拿着唐太宗给的物件满怀期望的踏上了取经路。
那时候,99%的人认为唐僧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
西天路,远且恶,别说唐僧一人一马,就算给他一个卫队,也不一定能到了西天。
只是,唐僧不那么认为,他信心满满,信仰照亮着他的西行路。
也就剩下信仰给他带来的自信了,想想其他,都会停步不前的。
通关文牒,用现在人的眼光看,那就是古代的护照,唐王用了通行宝印,其他国家就得方放行。
后来,唐僧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去盖章,然后离开。
为这件事,还在女儿国成了亲,还在宝象国被妖怪戏弄等等。
通过必须盖章来看,通关文牒非常重要。
所以,也就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通关文牒绝不仅仅是通关那么简单。
我们先来看唐僧手里的通关文牒写了什么,原著道:“ 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主要内容也简单,写了谁下的牒文、因何派人去取经、受谁指点、见牒放行、年月日等。
写这么多,这么详细,也就不止是通关那么简单了,另外两点才最重要。
1、彰显大唐国力
大唐的强盛,相信不需要书生多言,谁都知道,即便历史书不详细,我们从影视剧里也能感受到大唐的强盛。
唐王的“通关文牒”,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目的就是要放行,见到大唐的“通关文牒”,唐僧所到国就得放行。
并且,还告诉了西牛贺洲的那些小国,这不是一般的通关文牒,而是唐王亲自下的。
唐王本可以不写那么详细,他却写了。
目的,便是彰显大唐国力的强盛以及对其他各国的影响。
唐僧所到国,我们也都看到了,都买唐王的账,这就是国力强盛的最好证明,若是弱小国家,其他国家才不会买账呢,管你多么不易,就是不放行,谁让你弱呢。
同时,唐王也是给了一些不知道好歹的国王机会。
假如那样的国王存在,不了解唐王为何官方认可取经,而扣留了唐僧,那唐王定会兴兵去打。
但是,取经本就是慈悲之举,不易动兵。
为此,唐王写的很详细,让某些不知道好歹,有二心的国王明白,唐僧做的事情很重要,并且是善举,还是放行吧。
潜台词是:我都把话说到这一步了,你还不放行,那就是自找苦吃了。
先礼后兵,即便是取经那样的善举,也能有出兵的合理理由。
2、对佛教的重视
珍惜,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
同样,《西游记》里的西牛贺洲人也是一样。
车迟国信道、灭法国杀僧等等,这些都看出西牛贺洲人的不珍惜,不珍惜佛教。
反观大唐,道教盛行的大唐,皇帝都开始敬佛教了,西牛贺洲人还有什么不敬的理由呢。
唐王的通关文牒,更重要的便是体现了对佛教的重视。
这一点,也正是如来佛祖想要的,唐王与其不谋而合,这取经不成功都难啊。
通关文牒,被唐王“玩”出了新花样。
唐僧的通关文牒,那绝对是最特殊的,其意义大于它本身的“通关”。
本文所用图片来自互联网,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