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领悟:体会,解悟。出自秦笃辉《平书·文艺下》:“读书作文,以领悟为上。无所领悟,虽十年八年归于无益;有所领悟,虽一刻两刻可以有功。”
很多事情都是从“痛”中领悟出来的,这一点,部分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白龙马,都曾从“痛苦”中领悟出自己的人生。
很多朋友跟我提起唐僧的时候,说唐僧多余、懦弱、可恨等等,表情中流露出无限的不屑。真是如此吗?有时忍不住,会跟朋友说一句:“你不如唐僧,很多人都不如唐僧”。为何?因为唐僧的领悟。
我们时常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我们被咬过多少次了,怕井绳了吗?没有。说好听一点,是执着;说不好听,那叫愚蠢。大家可能都知道那叫愚蠢,可一直在愚蠢着,且难以自拔。唐僧呢?他比任何人做的都好。
孙悟空,当年不知天高地厚,最终被压五指山下。之后被唐僧救出,可他依然是我行我素,依然是不知天高地厚,依然是口无遮拦……
猪悟能,当初因美色和冒失被贬凡间。之后菩萨收了他,可他趁着等待唐僧的那段时间,去高老庄当上了女婿。做了唐僧的徒弟后,猪八戒还是好色。“四圣试禅心”一节,他背起了媳妇;“三打白骨精”一节,他亲切的喊白骨精女菩萨;等等。还有他那好吃懒做的坏习惯,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孙悟空让他去打探妖怪,他都能睡一会;有饭吃的时候,一定要吃撑……。总之,猪悟能是屡教不改。
沙悟净和白龙马很不错,知道悔改,知道疼。
唐僧不一样,用他前世金蝉子举例,有些牵强。因为,今世的唐僧根本没有前世的记忆。可还是有例可举,什么例子呢?“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
唐僧和孙悟空来到观音禅院,老院主卖弄自己的好玩意,原著道:“有一个小幸童,拿出一个羊脂玉的盘儿,有三个法蓝镶金的茶锺;又一童,提一把白铜壶儿,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三藏见了,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这些物件在凡僧老院主和玄奘眼里是好物件,可在孙悟空眼里算不上什么稀奇物件。孙悟空跟唐僧说袈裟是宝贝,要拿给观音院老院主和众僧看。观音院众僧个个冷笑,说老院主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袈裟。就这样,众僧点燃了孙悟空的激情。他解开包袱,拿出了被两层油纸裹定却也霞光迸迸的锦襕袈裟。锦襕袈裟一出,红光满室,彩气盈庭,众僧心欢口赞。
这期间,唐僧和孙悟空有这样一段对话:“……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
孙悟空拿出锦襕袈裟卖弄,唐僧是担心的,他担心珍奇玩好之物,被贪婪之人盗取。唐僧的担心是对的,之后老院主想黑掉锦襕袈裟,再后来黑熊精盗走了袈裟,上演了一场不该上演的袈裟争夺战。当然,这是观音菩萨的安排,在她的观音院,就算没拿出袈裟,也要有类似的劫难。
袈裟丢失,对于唐僧来讲,是一次沉痛的打击。他并非贪图珍奇之物,而是这袈裟代表了佛教对他的肯定,代表了唐王李世民对他的信任等等。
事情的确是孙悟空惹出来的,但唐僧自己也有责任,他没能及时阻止孙悟空。假如袈裟找不回来,后果不堪设想,这会成为唐僧的一大罪责。锦襕袈裟虽然是如来佛祖让观音菩萨给唐僧的。但观音菩萨送给了李世民,李世民转送给唐僧。这转来转去,袈裟成为了御赐之物。丢失了唐王御赐袈裟,这可是杀头的大罪。
不仅如此,因为唐僧没能及时阻止孙悟空的这次卖弄,还伤了一条性命,烧毁了观音菩萨的寺院。这些在唐僧眼里,都是悲剧,都与佛法不相容。
这次事件,是一次领悟,这领悟来自于“痛”。之后的唐僧再也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就好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孙悟空、猪八戒不记事,经常犯老错误。唐僧是记事的,有了这一次沉痛的教训之后,唐僧再也没有出过这样的错。
唐僧不是多余的,更不是无用的,他之所以能成为取经团队的领袖,不仅仅是仙、佛高层的安排,还有他自身的原因,比如:品格、自律等等。
多么痛的领悟,唐僧犯错一次便能谨记。我们呢?继续错下去,继续痛下去?看你的选择了。
看不懂“心空局变《西游记》”?请关注我,从第一篇看起,你会被这悬疑且环环相扣的解读所吸引。
欢迎关注我们唯一指定微信公众号:第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