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阶级,人们在社会中所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而分成了不同的等级集团。在古代,有两个主要的阶级,贵族和平民。现代人按照拥有财产多少来划分,又可分为富人 阶级、中产阶级和穷人阶级;指尊卑上下的等级来划分,也可以分为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等。
唐僧和孙悟空之间有阶级区别?有。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他们曾经都是一个阶级。唐僧不同,他不清楚自己的前世是什么阶级,他只知道自己今世只是个和尚。面对皇帝,他战战兢兢;面对仙、佛,他要行跪拜礼等等。当然,面对徒弟,他完全是领导阶级,可以吆五喝六,可以倚仗自己强大的背景压制自己的徒弟。
《西游记》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中,孙悟空收伏了龙王三太子,三太子变成龙马之后。唐僧嫌弃龙马无鞍辔没法骑,观音菩萨派山神化作老者给唐僧送来了鞍辔。当唐僧得知老者是落伽山山神土地,蒙菩萨差送鞍辔时,赶紧跪拜称谢,还说:“弟子肉眼凡胎,不识尊神尊面,望乞恕罪。烦转达菩萨,深蒙恩佑。”孙悟空呢?孙悟空在旁边笑的人仰马翻。
接下来师徒两人有了这样一段对话:“长老道:徒弟呀,我这等磕头,你也就不拜他一拜,且立在旁边,只管哂笑,是何道理?行者道:你那里知道,象他这个藏头露尾的,本该打他一顿,只为看菩萨面上,饶他打尽彀了,他还敢受我老孙之拜?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三藏道:不当人子!莫说这空头话!快起来,莫误了走路……”
孙悟空不怕这山神土地,要不是看在观音菩萨的面子上,他还要打这山神土地。唐僧呢,他很敬畏这山神土地,还说孙悟空说空头话不当人子。这一段对话完全体现出二者之间的阶级差距(除去师徒身份)。
孙悟空的世界里,没有敬畏、没有战战兢兢、没有唯唯诺诺……他从一介妖猴成为天庭一个部门的正堂管事,虽说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个官,但也是有一堆下属整天伺候着,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后来,他成为“齐天大圣”,地位更高了,四处闲逛,不管什么级别的仙佛,他都是称兄道弟。同样,其他仙佛虽说有点讨厌这位整日里喜欢闹腾的泼猴,但他们也是佩服这泼猴的。佩服他艺高人胆大,佩服他从一介妖猴成为天庭正神,佩服他闹来闹去竟让玉皇大帝屈服等等。除此之外,应该还有羡慕,羡慕泼猴抱上了“大腿”。至于嫉妒嘛,仙佛心胸宽广,这点不太可能有(也有例外)。
先不说地位高低,就算比山神土地地位还低的神,也不至于像唐僧一样战战兢兢的行跪拜礼。这就是阶级之间的差距,同一阶级中的人,总少一些卑躬屈膝,多一些平等原则。唐僧说孙悟空“不当人子”,那是因为孙悟空的阶级世界,他不懂。因为不懂,也闹出了很多矛盾。
同样,唐僧的阶级世界,孙悟空也不懂。唐僧只是一个凡僧,能有机会获得仙佛的垂青,获得人间帝王的信任,这是莫大的荣耀。所以,唐僧小心翼翼,生怕哪里做的不对,会遭到处罚。
阶级的不同,对不同阶级的不了解,最终导致的是唐僧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吴承恩也是一样,当他只是吴承恩的时候,他想着当个清官,为百姓谋福祉。当他成为长兴县令的时候,阶级变了,他也了解了他之前羡慕的那个阶级里的黑暗。他无法接受那种阶级差距,无法接受那黑暗的官场……也只能选择辞官。
我们再看一下刘邦和读书人之间的那点事,刘邦看不起读书人,读书人看不起刘邦,这是阶级之间的差距。张良了解刘邦这个阶级,所以他能辅佐刘邦,最终获得刘邦的肯定。其他读书人呢?他们不了解刘邦的那个阶级,不了解刘邦的想法,因此无法辅佐刘邦,他们最终也还是那个读书人。
小说如此,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很多人想着迈入更高的阶级,可你了解你羡慕的那个阶级吗?不了解。所以,当你在没有达到那种阶级水平又不了解的情况下提前迈入时,受到的是屈辱,感受到的是更多的世态炎凉。凡事都有一个过程,当你通过不正当手段省略了某些过程之后,获得的东西可能是你想要的。但,你的心灵,必定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有的人能承受住那种打击,慢慢的适应;有的人难以承受那种打击,最终,慢慢的凋零。
吴承恩被其他官员的嘲笑、唐僧被孙悟空的嘲笑,孙悟空被唐僧的误解,这都是因为阶级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套用现在非常火的一句话:有钱人真会玩。这话是调侃,是羡慕……但也充分体现出不同阶级之间的思维差距。
看不懂“心空局变《西游记》”?请关注我,从第一篇看起,你会被这悬疑且环环相扣的解读所吸引。
欢迎关注我们唯一指定微信公众号:第九文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