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碰上老王,老王为何劝唐僧不要西去?作者用老王告诉我们什么

标签:
搞笑唐三藏吴承恩 |
老王,不是你想的那个老王。这个老王,是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上碰到的老王。这个老王,为何劝唐僧不要去取经?作者借老王告诉我们什么?
http://p3.pstatp.com/large/ce0005fb40d87e089d老王年纪不大,他自己说“痴长六十一岁。”61岁的老王,告诉唐僧一句话:“去不得,西天难取经。要取经,往东天去罢”,老王说了这句话之后,唐僧师徒遇到了“黄风怪”。这老王是谁?难道是某位神仙变的?显然不是。老王就是老王,一个普通人。老王之所以这样讲,那是因为他的居住地,是西天取经的必经之路。
观音菩萨遇到沙和尚那一回。沙和尚自己说过,他吃了9个取经的和尚。这9个取经的和尚与唐僧一样,都会经过老王家。老王只有61,不可能碰到所有取经人,可老王的祖辈一定告诉过老王,有些个取经人去西天取经,不听劝阻,人走了,可是一去不回。所以,老王清楚,取经路,就是一条不归路。
老王虽然不知道前面有多少妖怪,有多少厉害的妖怪,但他知道自己家附近就有一些本领大的妖怪。所以,老王担心唐僧也是一去不回。当老王听到,行者说:“老孙祖贯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居住。自小儿学做妖怪,称名悟空,凭本事,挣了一个齐天大圣。只因不受天禄,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愆。如今脱难消灾,转拜沙门,前求正果,保我这唐朝驾下的师父,上西天拜佛走遭,怕甚么山高路险,水阔波狂!我老孙也捉得怪,降得魔。伏虎擒龙,踢天弄井,都晓得些儿。”这些话后,说了一句“你既有这样手段,西方也还去得,去得。”。
老王是个热心肠,他还是不放心唐僧师徒。次日天晓,行者备马,八戒整担,老王又再三叮嘱:“此去倘路间有甚不虞,是必还来茅舍。”
作者在这里插进来一个老王,显然有讽刺的意思。关于老王,最显眼的就是他的年龄,“痴长61岁”。这里的“痴长”是谦辞。作者要讽刺的就是这个谦辞“痴长”。
1:老王“痴长”61,在看人的方面,的确是“痴长”。他只看到了取经人,没有看清取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得知唐僧有两个厉害徒弟的时候,还在担心。这样的老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作者讽刺的也就是这样一部分人。
2:老王看唐僧,老王看唐僧只看到了表面。这点,作者讽刺了明朝官场中的一部分官员。这些官员,大多是清官,他们看不惯歪风邪气,他们想凭借自己的清正廉洁,改变明朝官场贪腐弊病。能吗?不能!就像老王,他是无法阻止一位有信仰的人去取经的。作者这里即是讽刺,也是无奈。吴承恩本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3:有背景和无背景。老王看到了前面没有背景的取经人一去不回,就认为唐僧也会一去不回。这样的理解,成为了老王的惯性思维。老王错了,吴承恩自己也错了。为什么说吴承恩错了呢?吴承恩为官,他认为当上官,就能说上话,就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可他最后发现,很多事情,有背景的人才能做到,没有背景的人做不到。官场之外的人看官场,犹如雾里看花。当迈入官场之后,以身在官场的官员的角度去看官场,才能看得真真切切。就像老王,只是凡人,假如他也是神仙,他会认为唐僧取经会去不回吗?不会!
说完了古代,说说现在吧。在我们身边,也又很多“老王”,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是老王。我不懂政治,所以打个非政治的比方。
有公司举办某种活动,开始,大家踊跃参加。结果,铩羽而归。这公司的活动举办几年了,大家也都觉得不可能得到什么奖励,也就不参加了。身边有朋友决定参加的时候,大家往往会善意的告诉那位朋友,不要去,去了也是浪费时间。可这位朋友去了,且得到名次和奖励。
这是为何?这个朋友为何能得到名次和奖励?无外乎两个原因:1:有背景,去参加某项活动或者选秀,只是走走过场。2:实力加幸运。他或(她)的实力很强,运气又很好,所以得到名次和奖励。
有背景和实力加幸运的比例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无法下个定论。
看到这里,有朋友会说,我没背景、实力也不强、运气也不好,就不参加了。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只要有梦想,还是去试试,万一实现了呢?只是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平常心对待就好。反正我们不是取经人,参加个活动也没有生命危险。
坚持与不坚持,坚持可能会失败,可不坚持,永远不可能成功。
“老王”,吴承恩厉害,用一个老王,告诉了我们这么多道理。
深度解读《西游记》进行中,请继续关注。
欢迎订阅“评阅历史”唯一指定微信公众号:第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