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院丢袈裟,仅仅应了菩萨的警告吗?非也!此事另有深意

标签:
文化唐三藏 |
在《西游记》第十二回中,观音菩萨到长安城卖袈裟、禅杖时,曾跟李世民讲过“这袈裟,闲时折迭,遇圣才穿。闲时折迭,千层包裹透虹霓;遇圣才穿,惊动诸天神鬼怕。”。这是观音菩萨的一种警告,所以唐僧在取经路上很少穿这袈裟。
唐僧明白这个道理,可孙悟空不清楚。孙悟空又喜欢显摆,因此出现了“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这档子事。
观音院唐僧丢袈裟,应了菩萨之前的警告是其中一方面。另外还说明了一件事,说了一件可以令所有人引起重视的事,那便是“无限的贪欲”。
原著的描写,内容太多,在此不祥述,只写关键的语句。
http://p3.pstatp.com/large/b20002a4ddf575db6c“老爷自上邦来,可有甚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若说袈裟,论我师祖,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教弟子拿到后房,细细的看一夜,明早送还老爷西去”、“对袈裟号啕痛哭”、“看的不长久。我今年二百七十岁,空挣了几百件袈裟,怎么得有他这一件”、“若教我穿得一日儿,就死也闭眼”、“纵然留他住了半载,也只穿得半载,到底也不得气长”、“广智道:‘我们想几个有力量的,拿了枪刀,将他杀了,把尸首埋在后园,谋了他的白马、行囊,把那袈裟留下’老和尚揩了眼泪道:‘好!好!好!此计绝妙!’”、“当夜一拥搬柴,把个禅堂前前后后四面围绕不通,安排放火”……
老和尚,从开始未见袈裟时的不屑一顾,到见袈裟之后的不舍,再到同意杀人留袈裟。这字里行间,透着什么?透着“贪婪”二字。
贪婪,只要是人,都有贪婪的一面。观音院的老和尚,270岁的高龄,他见识了世间几乎所有凡人未见识过的东西,可他还是贪婪的。孔夫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夫子是圣人,他不贪,他看清了世间所有的事。可这老和尚呢?即便不是圣人,可270岁了,也应该明白,做人不应太过于贪婪,可他真的不明白。
为何?因为贪欲。贪欲就像毒虫一样,每一天都在侵蚀着每一个人。有人贪权、有人贪财,有人贪色……。当贪欲极度膨胀的时候,人就会铤而走险,走向不归路。
就拿老和尚来说,他也能称得上“高僧”了。可他对袈裟的贪,一直没有断过,并且是越来越贪。这就好似,我们平时对某种东西的过度追求。大家都清楚,钱财等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做不到的原因也简单,无法自控。
赚钱,是为了生存。这,无可厚非。可有些人,为了钱,不顾国家法律法规,不顾百姓死活等等。这难道也是为了生存吗?不是,这是在满足这些人自己的贪欲,满足他们永远无法满足的贪欲。
有些人,喜欢收藏。有的人是为了保护国家的文物,有的人是自己的喜好。可有些人呢?是为了贪。要说老和尚是因为喜欢袈裟,而去收藏,那没什么。可当他同意通过杀人来留住袈裟的时候,性质已经变了。变成了杀人越货的贼人,高僧瞬间变为了恶僧。
人,不可能没有贪欲。贪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生活的动力和追求。只有从普通人成长为圣人的时候,才会没有贪欲。我们成不了圣人(绝大多数),但我们必须要克制这种贪欲。否则,下场只能跟老和尚一样“往那墙上着实撞了一头,可怜只撞得脑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气断染红沙”。
咱没有吴承恩先生的文采,最后,只能借助吴先生的那首诗来结尾了。
堪叹老衲性愚蒙,枉作人间一寿翁。
欲得袈裟传远世,岂知佛宝不凡同!
但将容易为长久,定是萧条取败功。
广智广谋成甚用?损人利己一场空!
人,不可能没有贪欲。但,不要太自私,不要见利忘义,不要损人利己,不要违法乱纪……。凭本事正大光明的吃饭,没什么不好!有些东西,还是适可而止吧!
从正能量角度解读《西游记》进行中,请继续关注。
每天接收精彩好文,欢迎订阅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第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