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里,张仪、司马错争论攻蜀,张仪为了私利而主张攻韩?

标签:
历史张仪芈月传 |
《芈月传》播完了,可其中有一件事,需要与大家讲一下。《芈月传》曾出现张仪与司马错争论战争。张良主张攻韩,司马错主张伐蜀。最终,秦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意见。而张仪,在这场争论中成为了一个只顾一己之私利的小人。
http://p3.pstatp.com/large/610009b654bf0e1cf7事实呢?张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才主张攻击韩国吗?不是的。张仪和司马错的争论,只是两个人对国家发展的不同看法。
张仪认为:先跟楚、魏两国结盟,然后再出兵到三川、堵住辕和缑氏山的通口,挡住屯留的孤道,这样魏国和南阳就断绝了交通,楚军逼进南郑,秦兵再攻打新城、宜阳,这样便可兵临东西周的城外,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两国。周王知道自己的危急,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我们据有传国之宝,再按照地图户籍,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又有谁不敢听我们命令呢?这才是霸王之业。至于蜀国,那是一个在西方边远之地,野蛮人当酋长的国家,即使劳民伤财发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
张仪的主张是尽快争天下,实现王图霸业。他的想法无非是利用自己的连横之术和大秦的雄兵去灭东周,让诸侯国臣服于秦国。这一点,很符合张仪的论调,他是纵横家,纵横家骨子里都有一种傲气,他们不服输,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至于说公孙衍,先不说张仪与他的是否交过手,就凭张仪一个只爱名利的纵横家,他也不会为了私利而放弃名利,在公孙衍和名利之间,张仪会选择名利。司马错呢?
司马错认为: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必须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这三件事都做到以后,那么天下自然可以获得。因为蜀国是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领,并且像夏桀、商纣一样紊乱,如果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像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一样简单。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富足百姓;虽是用兵却不伤害一般百姓。并且又让蜀国自动屈服。所以秦虽然灭亡了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即使秦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以秦为贪。伐蜀一事,可以名利双收,甚至还可以得到除暴安良的美名
假如攻打韩国,等于是劫持天子了,这是一个千夫所指的恶名,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干天下人不愿做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这其中危险在于: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齐是韩与周的友邦,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这样两国必然精诚合作,共同联络齐、赵去解楚、魏之围,两国会自动地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一切大王是不能制止的。因此,攻打韩国是失策,先伐蜀才是万全之计。
后来的事实证明,司马错的确是对的。司马错此人,当属大材,只是当时秦国的张仪等人过于出色,司马错不太重视名利,只要其他臣子的谋略和策略是对的,他也不会去反对。他还是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
这场辩论,张仪败了,败在哪里?败在急于冒进、野心太大,并非是电视剧里所说的与公孙衍之间的矛盾。司马错赢了,他的策略赢在,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秦国攻伐六国免去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