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牌坊是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封建社会帝王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
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处,景观性也很强,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种说法是,就结构而言,牌坊的原始雏形名为"衡门",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
老北京的牌楼比别的城市多。这是因为数百年国都的原因。元大都时,全城分为五十坊,明代分为四城三十六坊,清代分五城,但坊没变。北京有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几处热闹的商业区,都因有过一座或四座牌楼而得名。后来人们慢慢地把牌楼二字省略,50年代初这些牌楼又被认为有碍交通而被拆。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