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现在的姓氏非常的简单,但在古代,姓氏是非常讲究的。那么,是先有姓还是先有氏呢?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故事。因此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比如中国上古八大姓氏:姬、姜、妫、姒、嬴、姞、妘、姚,全部有女字旁或女子底。现在我们的很多姓氏也都是由上古八大姓演化而来。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是一种族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而氏,则是姓的分支。故,先有姓再有氏。
“姓”是怎么产生的呢?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社会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国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氏”的产生是从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比如秦始皇,他是嬴姓赵氏,他的祖先姓嬴,后被封到赵城,因此获得了氏:赵。
《通志·氏族略》记载:“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这里讲到了“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姓、氏相别的制度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几乎不存在了。司马迁在《史记》里直接把姓氏合二为一。《史记》称秦始皇“姓赵氏”。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说姓,或说氏,氏也成了姓,再也无贵贱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