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正是这样一位贤德的皇后,却与戏剧扯上了关系,并且还被大家骂了几百年,那就是“狸猫换太子”。只是“狸猫换太子”太假,章献皇后并不像戏剧中那般的坏。
刘氏能成为真宗的妃子,实属万幸。刘氏的父亲曾任地方部队的军官,后亡,李氏的母亲也在她很小的时候去世。从此,李氏无依无靠艰难的生活。长大后的刘氏学戏,声音甜美、容貌出众,刻苦努力。很快变成了“名角”。成年后,她嫁给了银匠为妻,颇有点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意思。为了赚钱,银匠带着刘氏来到开封。这也成为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开封是京城,非常繁华,人多、钱多,戏迷多。刘氏每每出场,都会引起一阵骚动。不久,她的名气越来越大。
当时还是皇子的襄王赵恒才14岁,是个戏迷。他听了刘氏的一些事,就忍不住向往去听刘氏的戏。于是带好随从,便装出行。小小年纪的他,在见到刘氏后,深深的被迷住,不禁心猿意马。然后将刘氏带回府邸,整日腻在一起,有了这位“身经百战”的大姐姐,赵恒玩的不亦乐乎。赵恒的奶娘到宋太宗的面前告状,说王爷小小年纪便沉溺于女色。太宗大怒,勒令赵恒把刘氏送走。赵恒暗中将刘氏藏到亲信家里。以后便偷偷摸摸的和她私会,玩起了金屋藏娇。
刘氏被藏起来后,勤奋读书,研习琴棋书画。这样,赵恒更加的喜欢刘氏,从此爱上了她。这爱,持续了一辈子。
后来,赵恒即位做了皇帝。把刘氏接进宫里,封为美人,不久后封为贵妃。因为赵恒的宠爱,刘氏的地位不断提高。刘氏深知美貌不能持久,唯一的办法就是母以子贵。但她已经无法生育。于是,她想出一个计策,把丫环李氏送给了赵恒。年轻的李氏果然不负所望,产下一男孩。赵恒喜出望外,给孩子取名为赵受益(后来改名赵祯)。刘氏也很高兴,她将李氏生下的孩子占为己有,并严禁皇宫里的人向孩子说明真相。由于赵恒的宠爱,也默许刘氏这样做。不久,刘氏被立为皇后,史称“刘皇后”。
赵恒死后,刘娥垂帘听政,一个戏子控制了一个国家。但刘氏并不昏庸和贪婪。起初,她联合士大夫除掉独揽大权的丁谓。正式垂帘听政期间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然也偏袒家人,但并不允许他们插手朝政。她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重用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等人。
刘太后是个慈母,仁宗少时体弱多病,刘氏忙于政务,让杨淑妃照顾,仁宗称刘氏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仁宗生母李氏也被封为顺容,迁往真宗永定陵,成为守陵的先帝诸妃之一。真宗去世前,寻找过李氏的兄弟,还都封了官。真宗去世后,刘太后依然沿用李氏的兄弟,未下杀手。
明道元年,李氏患重病,刘太后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李氏在封妃当天病逝。太后想以普通宫嫔的身份殓葬,最后却听了宰相吕夷简的劝说,以一品礼仪将李妃殡殓,在皇仪殿治丧,并给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亲得到追封,兄弟也再次被晋升。
谁都是贪恋皇权的,刘太后再贤德,也不舍得交出手中的权利。但在大臣献上《武后临朝图》时,刘太后愤怒的亲手扔掉,说道:“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自此,群臣如释重负,仁宗心怀感激。明道二年祭太庙大典,刘太后自觉天命不久,想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祭祀太庙。群臣哗然,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稍减了几样,呈了上去。
祭太庙大典这天,刘氏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为了将这场典礼搞得功德圆满,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仪式结束后,刘太后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她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自此之后,正式还政于仁宗。
刘氏为了被宠爱,将李氏生的孩子占为己有,固然不对,甚至有些残忍。但后来被演绎成“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实属不该。
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QQ交流群:282526595
每天接收精彩好文,请在“微信”搜:dijiu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