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武则天,如同神一样的存在于中国浩瀚如烟的2000多年封建历史中。假如要说女神,那我想,武则天才是真正的女神。
有史记载以来,女人称帝的不止武则天一人,但真正意义上成为坐拥天下,手握生杀大权的女皇,那只有武则天一人。
老子曰:道法自然。世间万事万物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事情的结果并不是偶然,而是早已注定。可“注定”二字也绝非偶然,而是若干个因,而形成的果。武则天的称帝便是大唐王朝当时众多的前因,而形成的后果。
武则天的背景与比吕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相差甚远。吕后从刘邦打天下那天起便与汉室功臣有着一衣带水的关系,汉室功臣尊敬吕后这位大嫂,有的更是唯吕后之命是从。而,武则天不同,武则天只是唐太宗的一个五品才人,势单力薄,还备受排挤。到唐太宗死,也没能有个显赫的地位。但,正因如此,更激发了武则天那颗难以满足的,对权利的欲望深深向往的心。
小小武媚娘,压根没有任何成为后宫之首或是“君临天下”的可能,但这一切在最后都变成了可能。因为,权利的欲望就像毒虫一样侵蚀了武媚娘的心;权利的欲望就像毒品一样控制了武媚娘的灵魂。权利的欲望已经让武媚娘把女人的矜持和自尊、自爱忘得一干二净。权利的欲望指引着她,向着权利的巅峰奋进。
武媚娘最后成为一代女皇,原因众多,以下几点最重要原因:
一:封建王朝后宫制度和嫔妃之间的争斗。
俗语“一个女人独角戏,两个女人对台戏,三个女人一台戏”。可后宫呢?有众多的女人,俗称“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是多少台戏?我想,很难数的清。
这么多女人,皇帝却只有一个,哪能轮的过来呢?虽然唐朝后宫有明确的规定,后宫的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都是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安排的:每个月的前十五天,月亮越来越圆,而后十五天则渐渐变缺,所以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御妻一直轮到最高的皇后,而十六到月底前则反过来由地位高的轮到低的。其中,皇后可以在十五、十六独占皇帝两天。而数量最多的八十一个御妻只能在每月二十二到三十的这九天里,每九个人共同伺候皇帝一夜。
即便是这样安排,她武媚娘一个小小才人,又有什么机会被宠幸呢?就在这种不可能被宠幸的情况下,外加地位高的嫔妃一直在陷害着类似武媚娘这些漂亮但地位低下还有可能威胁到她们地位的女人。深宫之内的女人,得不到宠幸,那一生将被毁掉。因此皇帝后宫的争斗就在所难免了。
无法被宠幸,还要经受着折磨。武媚娘这样一个心比天高的女人自然要为了心中那向往已久的权利奋斗。此时,出现了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李治。因此出现了武媚娘能最终登基称帝的第二个原因。
二:李治的痴情。
我们常说一个词:一见钟情。关于李治和武媚娘之间,是武媚娘勾引了李治;还是李治不忠不孝,去垂涎自己父皇的女人。这些恐怕世人都说不清楚。因此我想用“一见钟情”这个词来说李治和武媚娘的关系,虽不慎准确,但却没有诋毁古人,也算本人对这两位皇帝的一点敬意吧。
李治是武媚娘的救命稻草,更是武媚娘人生的最大转折。得到李治宠幸的武媚娘一步步的走向权利的巅峰。在武媚娘被宠幸的那段时间里,她排除异己,笼络文臣武将,逐渐羽翼丰满。其政治头脑也受到了李治和大臣们的肯定。之后,李治的驾崩,给了武则天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个机会便是武媚娘能最终登基称帝的第三个原因。
三:“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
弘道元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后被尊为皇太后。
“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这话的意思再浅显不过了。唐高宗的遗诏,给了武后至高无上的权利。什么样的军国大事不能裁决?这事谁又能说的好呢?为什么不是其他大臣,而是武后呢?这份遗诏要么是武则天称帝之后让史官修改的,要么就是真实的。但无论如何,这是对武后通往皇帝宝座的最有力的帮助。武则天有了这道遗诏之后,也毫不含糊。中宗欲以韦后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不听,因此武后废掉唐中宗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然后临朝称制,自专朝政。之后,杀安南王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李贤二子。她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了诸王不安,因此就出现了武则天最终登基称帝的第四个原因。
第四:诸王不安反叛,武后借机对李唐宗室大肆杀戮。
武后谋夺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诸王不安,起兵对抗。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垂拱四年举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豫州呼应。武后派兵击之。琅邪王李冲起兵七日败死;九月,越王李贞兵败自杀。武后想尽除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审讯,迫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自杀,亲信等均被诛。
这样大规模的屠杀李唐宗亲,注定了众叛亲离,因此人才的短缺成为了必然。吸纳足够的人才成为武后必须要做的事,也是她通往皇帝宝座之路的重中之重,因此武后最终登基称帝的第五点原因就此产生。
第五:大肆杀戮,众叛亲离,人才短缺。想方设法吸纳人才为己所用。
为了吸纳足够多的人才为己所用。因此,武后当政期间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共录取进士205人,高宗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武后载初元年武后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是“殿试”之始。是年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后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武后虽以官位收买人心,但对不称职的人亦会加以罢黜;明察善断,故当时的人亦乐于为武后效力。
至此,本来密布荆棘的称帝之路,在武后的一系列杀伐决断与广纳人才之后,变成了坦途。
唐载初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神都(洛阳),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成为一代女皇。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是果的开始,果是因的延续。人生在世,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随缘,惜缘,不攀缘,明白了这,也就释然了。就像武则天,称帝是因的果,最后还政于李唐,是与帝位缘尽于此。(文/萌书生)
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加QQ交流群:282526595
每天接收精彩好文,请在“微信”搜:dijiu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