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很多人的心里,“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劳民伤财的巨大工程,同时也是增进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的一条人工河。“京杭大运河”似乎成了隋炀帝杨广劳民伤财的代表作,但,世人皆知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却不知“京杭大运河”也存在一期、二期和三期。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最早是在公元前486年建造,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背负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一期运河
大运河的萌芽时期。公元前486春秋吴王夫差为了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二期运河
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隋炀帝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以渭水为主要水源;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第三期运河
主要指的是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十八年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至元二十九年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天京杭运河的前身。
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将全国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封建王朝统治者以它为基础建立了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漕运体系。
想每天接收精彩好文,请在“微信”搜:dijiu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