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p2.pstatp.com/large/2917/5106043484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儒家之风,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是澹台灭明的声誉传遍诸侯各国。孔子到底是怎样错看了宰予和澹台灭明呢?
宰予: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史记》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大意是: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这是孔子对宰予的看法,孔子对宰予失望至极。孔子当初是因为宰予好学深思,善于提问,能言善辩,还是孔门弟了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才看中宰予。可宰予却让他大失所望,不仅上课睡觉惹怒孔子,后来还伙同田常一起叛乱,结果被灭族。这是孔子以言辨人的过错。因此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大意是:“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澹台灭明:这又是孔子看错的一个人。这次孔子的错,在于以貌取人。
《史记·仲尼弟子传》记载:“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设取予去就,名施于诸侯。”大意是:澹台灭明,字子羽,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智力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此事之后非常的后悔,后悔当初自己以貌取人错看了澹台灭明。从澹台灭明开始,孔子又改变了自己看人的标准。
宰予和澹台灭明是孔子一生最为典型的“错看”案例。同时,也告诉了世人,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以及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都可能会错。最正确的办法是以其实际行动去判断人的品质能力。这点在当今的社会非常的重要,判断错误的结果要么是与奸人为伍,要么是与好人失之交臂,大家一定要谨记。
想每天接收精彩好文,请在“微信”搜:dijiu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