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为什么不能叫宦官,宦官与太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标签:
历史 |
http://p3.pstatp.com/large/2800/1210031605在明、清朝廷里太监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也经常说起一个词“宦官乱政”(或是“太监乱政”)。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太监被称为宦官?难道称宦官是尊重人格?称太监是贬低人格?
其实,对于太监的称呼与人格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随着朝代的更替,朝廷相关部门职能的转变,从而出现了太监这个称呼,最早的时候叫宦官。
宦官很早就有资料记载,在夏、商的宫廷中很有可能就有宦官的存在。到了周朝,天子以及各诸侯国都设置了宦官这一职务。在《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
秦朝时期,宦官中有正常的男人(地位低下,出身贫贱),有受到宫刑之后的男人。这两类人做着同样的工作,伺候皇帝和后宫嫔妃,但与明清时期的太监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没被阉割的太监有极少数成为了后宫嫔妃的男宠,这一现象延续到了西汉。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赵高杀胡亥)教训,用文士出任中常侍(比较著名的就是东方朔),以抑制宦官势力。但到汉元帝以后,宦官势力复苏。西汉时的宦官也不全是太监,像某些后妃的男宠就是宦官,可刘邦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一政策的出台,把他一些子孙后代都培养成了同性恋。
东汉开始,宦官全部成为阉人(《后汉书》“宦官悉用阉人……”)。
唐朝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掌管宫内的簿册、门卫、病丧、仓库供应等事项。各局长官称令或丞。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太宗死后,制度渐弛。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兵的兵权。军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因军政大权被宦官集团把持,不仅文武百官出于其下,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在宪宗到昭宗期间登基的9个皇帝中有7个是由宦官所拥立,两个被他们所杀。宦官专政成为中、晚唐社会的一大痼疾。
宦官被称作为太监,应该是从唐朝开始。到了明朝,太监迎来了这一职业的巅峰时刻,明代诸监不设官,但宦官领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在宫廷内专门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明中期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随之而来的就是乱政。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太监是宦官,但不能说宦官就是太监。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简单点说,为了防止皇帝成为同性恋和后妃养男宠,因此宦官全部由阉人担任,随着朝代的更替,朝廷部门的职能变化,出现了太监这一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