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大阅兵

标签:
军事历史文化 |
http://p2.pstatp.com/large/2061/7022280539我国自建国以来举行过14次的大阅兵,阅兵是宣示国家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我国在封建历史上也举行过一次大阅兵,那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大阅兵。
朱棣登基后,派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面派遣陈诚出使西域,帖木儿帝国的继任者沙哈鲁放弃仇华政策,遣使向明通好,恢复了朱元璋时代“宗主国”的关系。
郑和在永乐十八年前五下西洋,行至印度洋就返回,因为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控制了红海流域,严禁东方船队进入。此后中亚以及西亚诸国正式承认了大明朝继元之后的“天朝”地位。但对于明王朝的真实实力,各国也存有怀疑,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宣示大明的强大实力,巩固大明与中亚、西亚国家的“朝贡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阅兵,恰是最好的机会。
永乐十六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中国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骑兵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诸使臣皆行叩拜礼,而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
明朝大阅兵,帖木儿使团首领是帖木儿宰相阿尔都沙,副使是曾跟随帖木的名将盖苏耶丁,在本国也是免跪拜礼的。外交礼仪后,朱棣安排使团先是在山东、河南、江苏“旅游观光”,游览包括山东孔庙在内的诸多名胜古迹,亲眼见识中国内地城市的富庶繁华,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进行,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
根据历史记载此次阅兵“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安南铳、“一窝蜂”、“火龙车”等诸多先进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
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帖木儿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帖木儿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朱棣则手书信札托使臣转交帖木儿国王,在信中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次“观礼”的各国使节,总数达27个国家。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有关这次阅兵的详情,也详细记录于中亚国家的典籍里。帖木儿副使盖苏耶丁在回忆录里坦言:“我不得不承认,大帝(帖木儿)死在东征的路上是一件幸运的事情,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
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后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也终抵红海沿岸。